荆学增:新疆是我们亲手创造的第二故乡
荆学增老人讲述当年屯垦戍边的生活。
天山网讯(记者庞雪芳摄影报道)1月29日是农四师63团老兵们聚会的日子,像以往聚会一样,他们的话题始终围绕着海军、兵团、屯垦戍边。
63团老海军荆学增说,老兵的年龄都在75岁以上了,他们把每一次聚会都当做最后一次,大家的心情都比较激动,也珍惜这每一次的相聚。而这次聚会,老兵们都晒出了2014年海军慰问演出团来到新疆的珍贵照片、报纸。
2014年6月,一份来自新疆老海军的家书被送到了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海军上将手中。同年8月,海军副政委王森泰率慰问团来到这些老兵身边,带来海军司令员吴胜利、政委刘晓江和党委机关、部队官兵的问候。
这封信被荆学增称为家书,信中写道:当年,我们是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这首歌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我们在海军部队服役有的只有几年,多的十多年,时间是很短的。但我们热爱军队,热爱海军,几十年来最不能割舍的就是海军情怀。当我们从电视看到海军舰艇编队在索马里亚丁湾护航,我们都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当我们的航母辽宁舰建成下水,我们同样感到欣喜若狂。当我们的三大舰队走向深蓝开展远海训练,我们都感到无比振奋……”
字字句句都是情,情透纸背满是爱。这封信里深藏着老兵们一颗颗滚烫的心,溢满他们无比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
信的执笔人正是荆学增老人。
“这是一封家书,写信的目的是想向海军领导汇报,我们没有辜负党中央和海军的嘱托,在新疆完成了我们的屯垦戍边任务。”荆学增说。
一代兵团人 五十载屯垦戍边在新疆
1964年4月10日,是每个老海军一直铭记在心中的日子。
那一天,海军1100名官兵响应党中央号召,集体复员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与海相依相伴的海滨,来到离海最远的新疆边陲。50年来,他们在漫长的屯垦戍边、稳疆兴疆的岁月里,用青春和生命践行爱国爱党爱新疆的诺言。300多名复转老兵为此长眠天山南北,400多名老兵祖孙三代扎根边疆,为建设大美新疆无怨无悔献青春、献终生、献子孙。
50年过去了,年过古稀的老兵们,记忆虽然有些模糊,但是到达新疆的那天、屯垦戍边的那段日子已经成了他们骨子里不可磨灭的印记。
“戈壁滩、戈壁滩、还是戈壁滩。”荆学增笑着回忆到,从青岛出发,海军们日夜兼程十天到达的地方居然是这个样子的。地窝子、涝坝水,风刮起来飞沙走石,人不赶紧钻进地窝子都能被卷走……可是,没有一位海军说要离开,他们心中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既然来了就要干出一番事业。成为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农垦战士。
“当时很苦啊,你说打退堂鼓也不好意思,但是我们战友都在一起,苦也一起苦,大家都在一起感觉日子过得也挺快乐的。”荆学增说。
面对白花花的盐碱地,荆学增和战友们用手指头把碱块抠出来,改造良田;为了适种棉花,他们起早贪黑跪在土地上把棉花苗从地膜里一颗颗培育出来……
三代兵团人 扎根第二故乡
“红旗飘舞、随风扬,我们的歌声多嘹亮,人民的海军向前进、保卫祖国海洋信心强……”50年前,荆学增就是和战友们唱着这首歌,乘坐专列从青岛来到新疆。
一切缘于潮涨潮落的那片海,一切缘于老兵们对海军发展建设的挂牵,一切缘于他们无论在祖国的任何地方都默默奉献的精神。
再次说起写那封信的原因,荆学增红了眼眶。
“我已经75岁了,在这批兵当中算是比较年轻的,好多老兵都80多岁了,我们扎根新疆几十年风风雨雨不容易,不能说受多大委屈,我们觉得应该把我们这几十年的工作情况汇报给首长。”荆学增说,老海军在新疆工作、奋斗了50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很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大家亲手开辟的美好生活,创造的第二故乡,子女、孙子辈儿都在这里扎根了,老兵们已经很知足了。
如今,荆学增一家早已住进了一百平米的楼房,拿着3000多元的退休金。看着63团宽敞的幸福大道、一望无际的棉田,荆学增感到由衷的骄傲。
“父亲从小就告诉我,这里是我们亲手建设的地方,这是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建设的一个家园, 作为第二代兵团人,我们也要守在这里。”荆学增的大女儿荆茂莲说,父辈们已经把这块土地开垦的非常富饶,作为子女既然有了这么一块美好的地方,就要坚守在这里。因为父辈那一代人将一个荒无人烟不长草的地方建设成现在美丽的家园,第二代、第三代兵团人不能随便丢弃他。
“我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是父亲的精神财富将会永远的流传下来,会永远刻在我们心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把我们的兵团精神带给大家。”荆茂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