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r传言获多方证实 苹果牌“泰坦(Titan)”将问世
玩够了iPhone、iPad和iPod的“果粉儿”们又在期待iCar了。有媒体近日报道称,美国苹果公司已经成立一个秘密研发中心,致力于自主研发一款“苹果”牌电动汽车,该计划的代号是“泰坦(Titan)”,并称苹果公司是“玩真的”。这使得人们不由得想起2007年当苹果进入手机行业后,整个行业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当苹果进入汽车行业,以苹果对消费者体验的理解,资本实力,技术研发能力,汽车行业是否也将被颠覆?
iCar传言获多方证实
其实,早在乔布斯年代,关于苹果公司要造iCar的传言就已盛行,而这次之所以业内敢于断言苹果是在“玩真的”,是因为来自苹果高层管理人员透露的消息称,他们近期飞赴奥地利,与高端汽车制造承包商麦格纳国际公司高层举行了会晤。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从这一看似常态的会晤,内行人士进行了分析和判断:公司高管已经开始与潜在的厂商合作。而要理清这一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则须从汽车工业的整体发展说起:
汽车工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各种利益盘根错节,新生者加入只能遵守行业的游戏规则。因为汽车工业的技术在上游的巨头手中把持着,后来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比较高的技术水平。比技术更难突破的是供应链,汽车的供应链远比手机复杂,手机的零件数量只相当于汽车里面小小的车机,与整个汽车不可同日而语。而更麻烦的是,汽车的供应商与整车厂商关系密切,交叉持股。作为后来者,有钱你都买不到配件。
电动车比汽车要简单一点,因为汽车三大件中,发动机变速箱都被替换掉了,只要解决底盘,搞定各种各样的车身小零件和电子设备就行。苹果如果要造汽车,即使是难度较低的电动车,这个关口也是要过的。所以苹果去找了麦格纳国际公司,解决供应商和制造的问题,苹果只是负责研究和设计。苹果看来是想用手机的模式,苹果负责产品的设计、测试、销售,设计出一辆用户体验出色的电动车,用苹果的品牌和渠道把它卖出去,至于制造,类似手机交给富士康一样,把汽车的制造交给麦格纳。
此外,除了从公司内部抽调精兵强将,苹果还从其他汽车产业巨头引进人才。去年9月,德国梅塞德斯奔驰汽车公司北美研发中心首席执行官容维尔特跳槽至苹果公司。容维尔特在美国社交网站领英网(LinkedIn)的账号信息显示,他的职位是“苹果系统工程”主管。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也曾透露,苹果曾从公司挖走很多人才。有汽车业界人士指出,所有这些动态消息都显示,苹果正有意进军电动汽车产业。
iCar将成苹果“跨界”始作俑?
在过去的15年中,苹果公司每次推出重磅新产品,都会颠覆相关产业领域的既有格局。例如,苹果推出的音乐播放器iPod和iTunes服务加速了业界向数字音乐的转变;智能手机iPhone的问世冲击了以通信为主的传统功能手机行业、引领了消费者移动办公和移动娱乐的观念;对今年4月即将正式上市的智能手表iWatch,苹果公司希望能开辟出可穿戴设备的广阔市场。
不过,上述颠覆性产品主要集中在苹果最擅长的电子设备领域。一些行业分析师认为,如果iCar问世,这不仅会给传统汽车市场带来重要影响,还标志着苹果“跨界”发展的重大变化。
通常情况下,生产一款汽车的成本非常高,仅一个工厂就需要投入超过10亿美元,并需要确保下属产业链提供超过1万个零部件的大批量供给。这一高门槛事实上已将不少潜在竞争者挡在了汽车业门外,但对持有1000多亿美元现金的苹果公司来说,这并不算挑战。
近年来,新能源车“特斯拉”风头正盛,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去年承认,制造汽车“相当困难”。特斯拉汽车公司2010年收购并扩建了丰田汽车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工厂,去年也仅生产出3.5万辆电动车。苹果公司的电动车能否最终问世,对被贴上“时尚”标签的特斯拉汽车构成冲击,正是业界今后几年关注的焦点之一。
互联网巨头扎堆造汽车
对于苹果公司的上述动态,外界已有诸多猜测:这家移动互联行业巨头未来将触角伸向全新的汽车领域,或许借助“iCar”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iCar”将挑战电动车行业新贵特斯拉的地位。
其实,苹果并非第一家涉足电动车领域的高科技公司。谷歌此前表示,正与传统汽车生产商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并已联手多家传统以及非传统供应商,计划于2020年前正式推出无人驾驶汽车。不过,谷歌尚未决定未来将完全自行生产无人车,或是由传统汽车厂商完成组装生产流程,还是仅负责软件与功能支持。
而在日前,乐视网正式确认“SEE计划”即乐视超级汽车计划。公司表示,这是由控股股东乐视控股所开展的一项旨在打造一个全球独有的垂直整合汽车互联网生态系统的重要战略。有分析人士表示,在智能电动车的布局方面,乐视“SEE计划”已经潜行一年,这与苹果公司的启动时间可谓不谋而合,中美公司将争夺智能电动车领域的高点。
有市场人士表示,“苹果概念”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热炒的题材,苹果公司下一步新动作,自然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电动车计划浮出水面或激起市场对电动车概念的新一轮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