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花开别样红——十三师多元增收纪实

01.01.2015  00:06

  今年,十三师工会给职工贷款2.4亿元,并筹措8000万元,开创了自营经济互助金,自营经济增长率达到了30%,使万余职工群众探寻出一条条各具特色的增收之路。

   城镇化带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2014年,火箭农场以城镇化为载体,以投资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管理结构、人员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化,带动团场城镇工商经济快速发展,投资2.5亿元建设了具有浓郁风情的唐人餐饮美食一条街、农产品交易市场、友好市场、中亚国际机电市场等,通过特色市场的创建,拓宽职工群众自主创业渠道,实现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目前已引进46家企业入驻,实现新增就业40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自主创业300户。

  “近年来,团场一直引导职工群众多元增收,今年8月,我也在团场开了家洗车行,收入非常稳定。”12月8日,火箭农场园艺二队职工马库德告诉记者。马库德家里种植着30亩葡萄地,一直种地的他没有想到自己也能开店做老板。随着团场城镇化不断发展,马库德看到团场很多职工都住上了新楼房,开上了私家车,随着买车的职工群众越来越多,马库德发现做汽车装饰是个不错的商机,今年8月份,他通过团场工会的帮助在团场银华小区开了一家洗车行,开业3个月,来店里洗车的人络绎不绝。

  近年来,火箭农场通过政策、技术、资金扶持、支持职工进行小额担保贷款,鼓励职工发展三产服务业。火箭农场工会副主席毛艳说:“今年,我们场组织基层一线35名示范户赴内地参观新农村建设,有力推动了团场2200名一线职工投身于多元增收创业。

  “我们团场变化就是大,我们店里的生意也越来越好。”12月11日,黄田农场“小安砂锅店”的老板安国才高兴地告诉记者。安国才以前是黄田农场的一名园林职工,2006年下岗后一直在外打工,后来他在哈密市开了一家砂锅店,生意也很不错。2012年,家住黄田农场的亲戚告诉他,团场近年来城镇化建设特别好,叫他回来发展,抵不住“诱惑”的安国才在黄田农场开了一家40平方米的“小安砂锅店”。“回到团场,我才发现团场的发展潜力那么大,要是旺季,我们一个月至少收入1万元,一年下来至少能挣七八万元。”挣到钱的安国才今年在团场买了套楼房,他打算过两年扩大店面。

  据了解,十三师城镇化率已达到66%,在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下,十三师开发建设4000余间、20余万平方米的商铺,鼓励引导职工群众从事个体商贸、家庭手工业、住宿餐饮等个体经济,增加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

   调结构“”起职工钱袋子

  2014年,十三师245家工业企业加大用工计划与培训无缝对接,增加团场职工从事工业生产机会,为职工从事工业生产开辟了广阔的就业机会,拓宽职工就业门路,更好发挥工业在职工增收中的作用。

  十三师红山农场采取双职工家庭“退一留一”扩大土地承包定额,保留退地职工身份,让196名退地职工进入企业成为产业工人,稳定企业用人增加工资性收入。目前全师已转移退地职工400人进入企业务工,成为产业工人。

  十三师淖毛湖农场利用煤化工产业发展,建成占地面积100亩的物流园,通过自营经济互助金贷款,职工入股金等筹资2500余万元购置39俩运输车辆,带动全场237名职工发展交通运输业,团场配套为35名残疾人、低保户个人提供入股资金。入股职工每年按照11%的固定分红收益,建立“人人有车不见车,家家入股有分红”的长效机制,提高团场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形成促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快速增收、持续增长的新格局。

  12月10日,十三师红星二场园艺四连职工周芙蓉和丈夫正在新疆千果食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忙着装红枣。周芙蓉和丈夫管理着10亩葡萄地。今年4月份,受霜冻天气影响,葡萄减产不少。为弥补家庭收入,他们夫妻俩决定开辟“第二职业”。“我和丈夫在这里工作一天可以挣200多元,现在公司刚进入红枣加工阶段,一直要干到12月底,要是我们一直干的话,我们俩可以挣5000余元。”周芙蓉高兴地对记者说。

  新疆千果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利宁告诉记者:“我们公司落在红星二场,不仅仅是追求企业效益,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因此我们在红星二场招聘员工,目前公司有50多名人员就是红星二场各连队的职工。

   种养结合主业副业有钱赚

  十三师按照果蔬园艺业和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的目标,加快标准化果园,温室蔬菜等基地建设,抓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不断扩大果蔬园艺业、畜牧业等优势产业发展规模,建立以“师团引领、合作社或协会经营、职工参与”的牛羊股份制养殖以及生猪养殖“二 八”运作模式。把推进连队功能转换作为职工多元增收的有利抓手,将团场职工原有住房等资产转为股份,在增加职工生产要素优良、原有财产保值增值、盘活连队建设用地等方面大做文章,增加职工财产性和部分工资收入。

  在十三师红星四场园艺二场,雍培昌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人,他不仅是葡萄种植能手,而且还承包了3个蔬菜大棚,在实现多元增收中带领身边的职工走上了致富路。

  2010年,雍培昌在连队承包了3座大棚,种上了西红柿和香瓜,纯收入10000多元,2013年仅葡萄鲜果销售27.5吨,产值达10多万元。从单一的大田种植发展到大棚种植。经过几次的蜕变,雍培昌感受到,职工要想致富不能仅仅依靠大田,而是要在大田之外多想办法、多谋出路,多元增收。

  2014年,十三师柳树泉农场将上级拨付资金和团场自筹资金集中使用,建设棚圈、产权归农场,将圈舍租赁给合作社,以团连引导、合作化经营,能人牵头,职工入股,共同致富增收的方式,成立养殖合作社,农户根据自身财力认购良种羊只入股,首付款20%,其余80%可向团场申请贴息贷款,两年内还本,按股份实行固定分红,实现家家有畜不见畜,户户入股有分红。养殖小区现有圈舍100座,购进母羊2300只,总投资1500万元,每只羊按购价2500元配股,全年664户人均一股,年终按股分红,年底可实现利润200万元以上,每股分红800元以上。

  今年7月,得知团场牧鑫牛羊养殖合作社即将成立的消息,十三师红星一场园林二场职工郝正龙早早递交了自己入股“牧鑫牛羊养殖合作社”的申请书。郝振龙说:“很早就听说团场成立牛羊合作社的好消息,合作社成立后,我将会带着自己的230只羊参股,加入合作社不仅解决养羊的棚圈问题,还可以通过科学养殖,提升羊的质量,增加收入,最重要的是每年还能获得高额分红。

  一直以来,十三师红星一场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职工多元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2013年,该场投资400万元用于养殖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为182户职工发放各类贴息贷款1318万元。2013年12月,占地600亩的生猪二八模式养殖基地一期已建成正式投入使用,解决12名职工子女长期就业,12座棚圈共育肥生猪4000多头。其“前锋生猪养殖合作社”成立后,带动养殖和参股职工60户,其中参股职工48户,预计年底养殖职工将获得利润4万元,参股职工获得分红2000元。正在申请筹建的“牧鑫牛羊养殖合作社将于12月底投入使用,将实现参股职工50户,带动职工100户。

  如今,师各团场,各族职工群众多元增收的路子是越走越宽,发展的步伐是越走越快,多元增收路上风景无限好,多元增收的动感音符正在碧绿的田野、轰鸣的工厂中跳跃,到处都呈现出致富职工把歌唱的欢乐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