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飘荡的小院
52岁的王秀芳,有一把开阔洪亮又不失委婉的好嗓子。也正因此,她在37 岁时,就成了已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花儿”传承人韩生元的嫡传弟子。
现在,只要路人经过她家位于米东区长山子镇马场湖村的小院门前,“花儿”(花儿是流行于我国西部省区的民间歌谣,以群众即兴创作和口头传唱为主)小调就像空气一样飘荡在耳边,让人驻足。
2013 年,经米东区区委、区政府批准及资助,王秀芳将自家小院更名为“花儿小院”。每天,数十名“花儿”爱好者,都聚在她家,学唱“花儿”。
三学“花儿”
在驶往王秀芳家的面包车上,她忍不住亮开嗓子唱起《白牡丹令》。司机马师傅笑眯眯地跟着合音。
“王秀芳唱得好,我们米东区这一片,就她会唱的最多。”马师傅说。
与韩生元结下师生缘 ,是王秀芳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2001年7月,镇上进行党员活动时,37岁的王秀芳作为党员,领唱了一首《一条大河》。台下的韩生元虽自幼失明,但他除了好嗓音之外,还有好听力。王秀芳一曲之后,韩生元便认定了她。立刻便追着村支部书记问:“书记,这是谁家的丫头,这个嗓子亮啊!”之后,他托人两次带口信给王秀芳。
其实,王秀芳和韩生元就是一个村的。每次,韩生元在村里抬着头专注唱“花儿”时,都能吸引一大批听众,但偏偏没有吸引她这个天生爱唱歌的人。
“你给大佬(大伯)带句话,花儿我听不懂。”王秀芳心直口快:“我不学。”
韩生元自己到王秀芳家里去了。寒暄完毕,没喝一口水,他开腔唱了一曲“花儿”:“冰冻三尺口子开,口子里开了一朵莲花呢,婚姻缠着就走不开,我俩个有一个缘法哩。”
这曲委婉动听的“花儿”,打动了王秀芳。“这一首花儿,我一生中再也忘不掉了。”
王秀芳这才发现,自己忽略了“花儿”里最动人的部分,“花儿”其实很好听。
“咋不难学嘛,一句歌里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才学两句,王秀芳学不会,转身走了,只留下韩生元一人怔怔地坐在屋中。
直到第二年,镇上又开始搞活动,要求必须以一支“花儿”曲子参赛。王秀芳这时才开始正式跟着韩生元学生平第一支“花儿”。可是,一个星期都没学会。
“花儿”的调门弯弯绕绕真多,很多时候,不是一个固定的曲调在循环,而是像兴之所致,随口唱来,但实际上,又严格遵循着“花儿”特有的旋律。
王秀芳举例,就拿一句“樱桃好吃树难栽,树根里渗出水来;心儿里有话口难开,少年问候你来”这样简单的歌词来说,唱的时候,不能只唱出这样简单的句子,而是加了很多看似无意义的语气衬词、衬句,比如:个、吗、啊、就等等,这样的歌,还必须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才能唱出那味道。
真唱时,这一句就成了:“樱桃嘛,好吃的嘛,哎呀嘛树难栽嘛,树根里就嘛渗出个水来呀”。
这“嘛、呢、哎呀、个”该怎样掌握?王秀芳打起退堂鼓,决定不学了,太难了。韩生元没说话,只让人把他的“花儿”录下来,让孙子领着他,提了个录音机送到王秀芳家里。“我唱哈(下)的都在这里面录着呢,你就每天听着嘛。”韩生元说。
王秀芳每天把录音机都打开,躺在床上听,听到第三天下午的时候,她猛然间一下子觉着那些个曲子钻进了自己脑子里,一下子就会了。
“第四天下午排练,我去排练室说,大佬,我会了嘛,唱着你听一哈。”王秀芳笑呵呵地说,当时老师一听完,连说好好好。
王秀芳只学了半年,又中断了。王秀芳是汉族,她从没有想过,“花儿”这么难学。
“我一个农民,只要会种地就行,唱花儿只是觉得好听,玩玩而已,学会几首,就可以了。”王秀芳大大咧咧地说:“又不靠这个吃,又不靠这个喝,我还是老老实实地种我的地吧。”
她没想到,她的回族老师韩生元是那么执着的一个人。转眼又过一年,王秀芳记得很清楚,那天正下着大雪,84岁的韩生元让孙子领着他,拄着拐杖,来到王秀芳家,王秀芳赶紧将师父请进屋里,韩生元烤了一会儿火,终于缓过劲来,说:“丫头,国家富强了,肯定会将政策往文化上倾斜呢,听我一句,闲的时候学,忙的时候用,继续学下去吧。”
之后,他脸上不带一点笑容,径直走出屋子。看着韩生元的背影,王秀芳最终做了决定:“我学!”
从那以后,王秀芳跟着韩生元扎扎实实地学了6年“花儿”。直到2011年韩生元去世。
传承不易
一进花儿小院,就听见“花儿”歌声此起彼伏,那是十里八乡的学员们在学唱。可在2011年韩生元老人去世时,王秀芳还不知道自己这个传承人到底该怎么做。
“那时的孩子谁唱花儿呢,人家都唱流行歌曲呢。”王秀芳挠头,但她已经跟师父承诺过,要将“花儿”传承下去,这条路不管多难,也得走。
每个月米东区政府都会给传承人补贴费用200元。王秀芳决定把这笔钱用起来。2012年,王秀芳在一次活动上,招募小学员时许诺,谁愿意跟她唱“花儿”,她每月给学唱的孩子50元补助。一开始,是3个孩子跟她学,后来发展到40个,再后来,有200多个孩子和她一起学“花儿”。
200元补贴款哪够用,剩余部分都是王秀芳自己掏腰包,不过好在从去年起,孩子们不用她给50元补助,也自觉来学“花儿”了:“演出效应好啊,孩子有了展示平台,唱起花儿来当然有兴趣。”
现在,除了在花儿小院免费教“花儿”外,王秀芳还和乌鲁木齐市第109小学、105中学、104小学合作,开办了“花儿”课程,她还自己编撰教材,每周三天轮番到这三个学校义务教课。
不仅如此,长山子镇附近村镇很多热爱“花儿”的乡亲们,不管是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都来学“花儿”了。
因为是免费,还耽误农活,一开始家里人挺反对。王秀芳不断给丈夫说好话,丈夫总算答应了,承担起全部农活。
“在我们这儿,韩生元老人的弟子很多,能像王秀芳这样一根筋地豁出去搞传承的很少。”米东区长山子镇文化站副站长赵卫文说。
“我就想着,老师那个年代找我这样的弟子特别不容易。我已经给老师承诺了要传承花儿,那就一定要把这条路走下去。”王秀芳说。
在驶往王秀芳家的面包车上,她忍不住亮开嗓子唱起《白牡丹令》。司机马师傅笑眯眯地跟着合音。
“王秀芳唱得好,我们米东区这一片,就她会唱的最多。”马师傅说。
与韩生元结下师生缘 ,是王秀芳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2001年7月,镇上进行党员活动时,37岁的王秀芳作为党员,领唱了一首《一条大河》。台下的韩生元虽自幼失明,但他除了好嗓音之外,还有好听力。王秀芳一曲之后,韩生元便认定了她。立刻便追着村支部书记问:“书记,这是谁家的丫头,这个嗓子亮啊!”之后,他托人两次带口信给王秀芳。
其实,王秀芳和韩生元就是一个村的。每次,韩生元在村里抬着头专注唱“花儿”时,都能吸引一大批听众,但偏偏没有吸引她这个天生爱唱歌的人。
“你给大佬(大伯)带句话,花儿我听不懂。”王秀芳心直口快:“我不学。”
韩生元自己到王秀芳家里去了。寒暄完毕,没喝一口水,他开腔唱了一曲“花儿”:“冰冻三尺口子开,口子里开了一朵莲花呢,婚姻缠着就走不开,我俩个有一个缘法哩。”
这曲委婉动听的“花儿”,打动了王秀芳。“这一首花儿,我一生中再也忘不掉了。”
王秀芳这才发现,自己忽略了“花儿”里最动人的部分,“花儿”其实很好听。
“咋不难学嘛,一句歌里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才学两句,王秀芳学不会,转身走了,只留下韩生元一人怔怔地坐在屋中。
直到第二年,镇上又开始搞活动,要求必须以一支“花儿”曲子参赛。王秀芳这时才开始正式跟着韩生元学生平第一支“花儿”。可是,一个星期都没学会。
“花儿”的调门弯弯绕绕真多,很多时候,不是一个固定的曲调在循环,而是像兴之所致,随口唱来,但实际上,又严格遵循着“花儿”特有的旋律。
王秀芳举例,就拿一句“樱桃好吃树难栽,树根里渗出水来;心儿里有话口难开,少年问候你来”这样简单的歌词来说,唱的时候,不能只唱出这样简单的句子,而是加了很多看似无意义的语气衬词、衬句,比如:个、吗、啊、就等等,这样的歌,还必须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才能唱出那味道。
真唱时,这一句就成了:“樱桃嘛,好吃的嘛,哎呀嘛树难栽嘛,树根里就嘛渗出个水来呀”。
这“嘛、呢、哎呀、个”该怎样掌握?王秀芳打起退堂鼓,决定不学了,太难了。韩生元没说话,只让人把他的“花儿”录下来,让孙子领着他,提了个录音机送到王秀芳家里。“我唱哈(下)的都在这里面录着呢,你就每天听着嘛。”韩生元说。
王秀芳每天把录音机都打开,躺在床上听,听到第三天下午的时候,她猛然间一下子觉着那些个曲子钻进了自己脑子里,一下子就会了。
“第四天下午排练,我去排练室说,大佬,我会了嘛,唱着你听一哈。”王秀芳笑呵呵地说,当时老师一听完,连说好好好。
王秀芳只学了半年,又中断了。王秀芳是汉族,她从没有想过,“花儿”这么难学。
“我一个农民,只要会种地就行,唱花儿只是觉得好听,玩玩而已,学会几首,就可以了。”王秀芳大大咧咧地说:“又不靠这个吃,又不靠这个喝,我还是老老实实地种我的地吧。”
她没想到,她的回族老师韩生元是那么执着的一个人。转眼又过一年,王秀芳记得很清楚,那天正下着大雪,84岁的韩生元让孙子领着他,拄着拐杖,来到王秀芳家,王秀芳赶紧将师父请进屋里,韩生元烤了一会儿火,终于缓过劲来,说:“丫头,国家富强了,肯定会将政策往文化上倾斜呢,听我一句,闲的时候学,忙的时候用,继续学下去吧。”
之后,他脸上不带一点笑容,径直走出屋子。看着韩生元的背影,王秀芳最终做了决定:“我学!”
从那以后,王秀芳跟着韩生元扎扎实实地学了6年“花儿”。直到2011年韩生元去世。
一进花儿小院,就听见“花儿”歌声此起彼伏,那是十里八乡的学员们在学唱。可在2011年韩生元老人去世时,王秀芳还不知道自己这个传承人到底该怎么做。
“那时的孩子谁唱花儿呢,人家都唱流行歌曲呢。”王秀芳挠头,但她已经跟师父承诺过,要将“花儿”传承下去,这条路不管多难,也得走。
每个月米东区政府都会给传承人补贴费用200元。王秀芳决定把这笔钱用起来。2012年,王秀芳在一次活动上,招募小学员时许诺,谁愿意跟她唱“花儿”,她每月给学唱的孩子50元补助。一开始,是3个孩子跟她学,后来发展到40个,再后来,有200多个孩子和她一起学“花儿”。
200元补贴款哪够用,剩余部分都是王秀芳自己掏腰包,不过好在从去年起,孩子们不用她给50元补助,也自觉来学“花儿”了:“演出效应好啊,孩子有了展示平台,唱起花儿来当然有兴趣。”
现在,除了在花儿小院免费教“花儿”外,王秀芳还和乌鲁木齐市第109小学、105中学、104小学合作,开办了“花儿”课程,她还自己编撰教材,每周三天轮番到这三个学校义务教课。
不仅如此,长山子镇附近村镇很多热爱“花儿”的乡亲们,不管是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都来学“花儿”了。
因为是免费,还耽误农活,一开始家里人挺反对。王秀芳不断给丈夫说好话,丈夫总算答应了,承担起全部农活。
“在我们这儿,韩生元老人的弟子很多,能像王秀芳这样一根筋地豁出去搞传承的很少。”米东区长山子镇文化站副站长赵卫文说。
“我就想着,老师那个年代找我这样的弟子特别不容易。我已经给老师承诺了要传承花儿,那就一定要把这条路走下去。”王秀芳说。(图文/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