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精品是“去极端化”的利器

27.11.2015  18:36

演员在表演小品《商量》。


    11月24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主办的“去极端化”优秀小品展演展播活动启动。10个以“去极端化”为主题的优秀小品录像分别于11月24日至27日在新疆电视台二套,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新疆电视台五套,12月2日至5日在新疆电视台九套播出。

    2015年6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共同在全区实施开展了“去极端化”专业小品精品创作工作。本次展演展播的10部小品是从全区各地各级文艺团体所创作的作品中层层筛选出来的。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文化厅还多次组织专家对这10部作品的剧本与排演进行指导。

    “这10部小品在创排中可谓精雕细琢,将艺术观赏性与教育性较好地融为了一体。”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阿里木江·阿皮孜说,本次活动开展的目的是通过艺术精品的力量感化观众,增强群众判断是非的能力,建立抵御极端思想渗透的防线,进一步深化我区“去极端化”宣传教育工作。

    小故事大道理

    阿克苏地区塔里木歌舞剧团创排的小品《》,阐释了不上学会导致愚昧、非法学经就会走向犯罪;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歌舞话剧团创排的小品《阿依努尔的婚礼》,提倡年轻人要举办喜庆欢乐的现代婚礼……本次参加“去极端化”优秀小品展演展播活动的10个小品,每部作品的时长都不超过15分钟。虽然故事短小,但寓意却很深刻,有力地抨击了宗教极端思想。

    “你居然还敢用不清真的姿势跑进来了”“我就是靠喝圣水活着的”……观看和田地区策勒县文工团创排的小品《恶有恶报》时,观众们一方面常常被剧中幽默的台词与演员们滑稽的表演逗得捧腹大笑,一方面对宗教极端分子散布的谬论极为愤慨。

    “自来水不清真,难道喝脏水就会更健康吗?”《恶有恶报》的编剧、和田地区皮山县文工团买买提明·托合提说,这两年,当他听到由宗教极端分子散播的诸如此类的谬论时,感到十分愤慨。所以,他花了3个月的时间,写出了《恶有恶报》的小品剧本,并将他的所见所闻反映在了剧本里。“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确实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只有把这些真实反映出来,才能引发群众的认同与反思。”买买提明说。

    “这些语言与行为是多么的无知、愚昧、可笑啊!”观众帕尔哈娜·艾克拜尔愤愤地说:“希望那些受宗教极端思想影响的人,也能看到这些小品,能够明辨是非,早点醒悟过来,不做善事最终会恶有恶报的!

    新疆艺术剧院歌剧团演员吾买尔江·阿不都克里木是小品《商量》里的一名演员。他给记者讲了一件有趣的事。前几日,吾买尔江下班后打了一辆出租车,一上车就被出租车司机拉着手道谢。一问才知,原来,前一段时间司机妻子的妹妹从南疆过来探望姐姐,但因受了宗教极端思想影响,行为古怪,很多东西都不吃,也不爱出门。家人很着急,通过各种劝说作用都不明显。就在无意中,妹妹与家人一同观看了在电视节目中播放的吾买尔江演的一个“去极端化”的小品,之后便开始改变了。这让一家人特别高兴。之后,吾买尔江成了他们一家人的“偶像”,只要是他演的小品,必定不会错过。“可见这短短十几分钟的小品,对群众的引导与教育意义是多么大啊。”吾买尔江说,这也坚定了他今后要演更多更好“去极端化”小品的决心。

    有意思受启迪

    “看小品或戏剧,会让人觉得轻松。而且这些作品内容又贴近我们的生活,所以很吸引人。关键是,看完后,从中会有所收获。真是越看越想看。”乌鲁木齐市民阿依古丽·阿不来提的这番感言,道出许多群众的心声。

    自2014年起,无论是自治区开展的“去极端化”农民小品大赛、“去极端化”专业小品大赛,还是不久前举办“去极端化”戏剧周等一系列活动,都受到基层群众的热捧与喜爱。正是因为这些文化活动,无一不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受到启示。

    在阿克苏地区塔里木歌舞团创排小品《哥俩好》中,茹克雅·艾比布拉饰演弟弟的角色。因为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从阳光开朗变得极端狭隘。他不许女儿上学,强制妻子穿戴蒙面罩袍,甚至不听兄长与父母的话,让原本幸福的生活充满阴霾。最后,在亲人齐心协力的帮助下迷途知返。

    “排演小品时,我们对台词反复斟酌,用了很多通俗幽默的语言去吸引群众。”茹克雅说。“因为只是简单的说教,即使你说得口干舌燥,观众也未必能听进去,甚至还会觉得烦。我们不仅仅在排演一部小品,最终的目的是要对宗教极端思想进行鞭笞。所以只有观众觉得有意思了,看进去了,才能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

    “社会上存在宗教极端分子,但更多的是像小品《哥俩好》中的哥哥那样发奋图强,敢于与宗教极端思想作斗争、努力为社会作贡献的年轻人。我就要做这样的年轻人!”新疆艺术学院学生阿依仙木古丽·赛买提说,“我一直认为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去极端化’主题,既不生硬还让人很受教育,我很喜欢。

    用真情聚力量

    自治区开展“去极端化”宣传教育工作以来,全区文艺工作者勇于担当,主动亮剑,借助舞台表明了自己与宗教极端思想斗争中的鲜明立场,用艺术传递自己的心声,用艺术引导群众正本清源。本次“去极端化”优秀小品展演展播活动中的每一部作品的打造,无不倾注了艺术工作者的真情实感,他们希望通过用艺术精品的力量,争取、凝聚人心。

    “演员们演得真好,我都忘了自己是在看小品了,我觉得自己就是剧中的人物了。”看完新疆艺术剧院创排的小品《极端主义不是信仰》时,乌鲁木齐市胜利路胡杨巷西社区的阿依古丽·阿西木脸上挂着泪珠。她说,“剧中阿吉说得多好啊,人一定要懂得感恩,对家庭、对社会负责任才是有信仰的表现。的确,爱祖国、爱家庭才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信仰。

    新疆艺术剧院歌剧团的演员安尼瓦尔·阿布都拉在小品《极端主义不是信仰》中扮演的是父亲的角色。在剧中,他的儿子受到了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让他十分痛苦。“在小品中我是父亲,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是一位父亲。我非常痛恨那些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者。我常常想,若是我的孩子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蛊惑,我该有多么痛苦。因此,我希望通过这个角色呼吁所有的父母,要立场坚定,要勇敢地与宗教极端思想斗争,要教育、保护好我们的子女。

    新疆艺术剧院创排的小品《爸爸让我上学吧》曾多次在基层巡演。剧中,被思想愚昧的父亲禁止上学的女儿角色的扮演者,新疆艺术剧院歌剧团演员阿米娜·阿布拉每次演出时都会流下动情的泪水。在基层巡演时,阿米娜会遇见一些因为父母思想愚昧,而被阻止上学的孩子。她说,一次,有个孩子看完演出后跑来拉着她的手说:“姐姐,我和你一样,也特别想上学!”“现在每逢表演这个角色时,我都会想起那些孩子,会忍不住激动起来。我要替孩子们表达心声。我希望这个小品能够唤醒那些不让孩子上学的家长,让他们把孩子送回校园。

    和田地区策勒县文工团演员麦麦提艾力·芒力科在小品《天堂在哪里》中饰演一个以骗人钱财为主要目的假伊玛目。“我们的小品很真实。在和田地区的一些地方,的确有假伊玛目存在,他们打着‘圣战’的旗号,在群众中散布‘治病吃的药不清真’等谬论,强制女性穿上蒙面罩袍,阻止孩子们上学……其实,他们的本意就是骗人钱财。这些人真令人厌恶!”麦麦提艾力说:“所以通过艺术作品,揭露他们的阴险目的,增强群众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要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