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为村民树起脱贫“风向标” ——自治区科技厅第二批“访惠聚”工作组扶贫故事

19.02.2016  14:24

自治区科技厅第二批“访惠聚”工作组共住墨玉县萨依巴格乡、喀尔赛镇8个村,2014年每个村的农民年人均收入在5000元左右,而且每个村几乎都是“空壳村”。如何助当地老百姓脱贫,一年来,工作组40多名干部动了不少脑筋。

□本报记者/岳燕云

农家小院寻“穷根

治病需先找到病因,脱贫也要先寻“穷根”。

自治区科技厅工作组住村后,挨门挨户在农家小院里访民情。

萨依巴格乡克西拉克村村民图荪托合提·艾合麦提,全家5口人,有0.94亩核桃地,核桃地里套种的小麦,是全家人的口粮,从来不敢多花一分钱。

同村的亚森·阿海提巴克,42岁,全家4口人,有2亩核桃地,每年核桃收入万元左右,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经济来源。

距离克西拉克村不远的阔什鲁克村也一样,该村村民阿卜都热合曼·麦提尼亚孜靠1.3核桃地生活,每年收入5000元左右。

……

通过走访,工作组发现,这里的老百姓,家家户户,地里除了种核桃树,还是核桃树,而且还不多,多的不到3亩,少则只有几分。

多年来,当地农民虽在核桃树下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但却根本无法扭转人多地少的矛盾,而且多数村子可垦荒地有限或无荒地可垦。

问村民想干点什么?一些人也不是没想法,但短缺的启动资金让他们迈不开步子。

这是“穷根”之一。

然而,这非根本原因,人多地少的矛盾在内地一些农村更加突出,但他们的收入并不低,说到底这与主动意识有关。

东边的邻居养鸡挣钱了,西边的人家养鸽子日子宽裕了,中间的那一户却异常淡定,丝毫不流露出羡慕之色,这就是贫困村脱贫的难处。”自治区专家顾问团办公室主任、住墨玉县萨依巴格乡乌尊阿热勒村工作组组长赵虎,住村一年后总结道。

核桃林里养鸡忙

通过寻“穷根”发现,土地助农民增收的空间很小,欲拔除“穷根”,必须借助“外力”。该借什么“”呢?

有一种鸡,会上树,被称为“尼雅黑鸡”,墨玉县农村家家户户有核桃林,何不将尼雅黑鸡养于核桃林?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认为农民养鸡,再平常不过了,不值一提。

其实不然,此鸡非彼鸡。

工作组养的鸡不是传统小农经济下农民自给自足的鸡,而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规模化养殖的商品鸡:鸡舍防疫,鸡吃食、奔跑等都有统一安排与管理。

科学养鸡,说着容易,做起来难。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住墨玉县工作组总领队杨晓伟告诉记者,首先,鸡的规模养殖和别的牲畜不一样,如果发现一例死亡,不及时进行处理,第二天鸡舍里就会躺着几十只死鸡,第三天上百只就没了;其次,很多农户对养鸡不按科学管理,需要工作组和村干部时时督促。

尼雅黑鸡体型不大,非常灵巧。到了鸡出栏的时候,白天根本抓不住,必须晚上钻到鸡舍里抓。农户人手不够,工作组干部帮忙进鸡舍里抓,出来时满头鸡毛,彼此看看也顾不得笑,又赶紧装车运走。”赵虎说。

为了鸡的销售,杨晓伟到处找市场,联系企业、农家乐,甚至不放过自己单位的同事。有的同事开玩笑说:“你们养的鸡,就免费送我们吧。”“可不行,这是农民的钱,不容易,一分不能少。”他马上回绝。

为了养鸡、销售鸡,作为总领队的杨晓伟一年操了不少心,很多人因此“取笑”他说,杨副厅长是养鸡队队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5年,在工作组的帮扶下,墨玉县共有9个村的52户农民养殖5万只尼雅黑鸡,成活率平均在90%以上,高的达99%。按照每只鸡的平均售价60元核算,除去成本,养殖户平均一年增收8700元,最多收入可达16000元。

林下养鸡还有一个创新,就是将农民致富与壮大村集体捆绑在了一起。因为推广养鸡、科学养殖管理等离不开村干部的上传下达和督促,所以,工作组将养鸡收入的一部分,交给村集体支配,52个养殖户为9个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共计25.5万元。

目前,我们已经把林下养鸡项目作为全乡的一个产业项目进行打造。”萨依巴格乡党委书记朱有明说。

自掏腰包助脱贫

林下养鸡是自治区科技厅住村工作组实施的一个最大的惠民项目,虽效果明显,但因资金有限,不能实现户户覆盖。那么,争取不到这一项目的人如何脱贫?

援疆干部、自治区科技兴新办公室副主任、住萨依巴格乡阔什鲁克村工作组组长化中强,有天来到村3组组长艾则孜·依米提家商议工作。

时值中午,艾则孜正在家里吃午饭,他手里拿着半个馕,饭桌上是一碗白开水。此情此景,让化中强十分心酸。

艾则孜担任村小组长,每月工资400元,种植的一亩多核桃地,年收入也就三五千,他有很多致富的想法,却没有启动资金。

离开艾则孜家后,化中强想了很多,决定自己出资帮扶。他心想,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能得到最大的收益,不能像一些扶贫资金一样,买了羊、买了鸡,几个月后,扶贫羊、鸡变成了养殖户的盘中餐,达不到扶贫目的。

化中强这样资助:有养殖意愿的农户,每户资助2500元至4000元,一共是39000元,但不是一次付完,先资助帮扶对象1000元,养殖户根据自身特长,买羊、牛、鸽子、鹅等;到这些牲畜、飞禽销售时,化中强才会支付剩余款额。如果农户养殖的牲畜、飞禽数量比刚开始时少了,将得不到剩余部分的资金;同时,受帮扶的对象还必须尽所能再帮扶一户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这种扶贫方法被称之为“一帮一带一”。

1000元买几只羊、一头牛,肯定不够,剩下的部分需要农户自己想办法,自己有了压力,也会对养殖更用心。”化中强这样考虑。

艾则孜·依米提是化中强的第一个帮扶对象,养了6只羊,至今已增收5000元。

村民买买提·托乎提以前养过鹅,但数量少,挣钱不多。为此,化中强资助他4000元,帮他扩大养鹅规模。“为了得到剩下的3000元,我养得小心翼翼,现在有400只鹅,估计有两万元的收入。”买买提·托乎提说。

一年来,工作组用“一帮一带一”精准扶贫的方式,帮扶15户村民,预计增收共计15万元。

说工作组,我的话说不完,但化组长自掏腰包帮助村民脱贫,还发挥了那么大的作用,有的人一年就脱贫了,这个一定要写上。”采访时,阔什鲁克村党支部书记艾合麦提托合提·马木提交代记者。

闲置屋顶做文章

别的工作组养鸡、养鹅,我们组干点什么呢?”自治区科技兴新办公室综合处处长、住萨依巴格乡塔西艾格孜村工作组于英荣刚开始有些犯愁。

通过走访,工作组发现:该村村民喜养鸽,村里不乏养鸽的行家里手,但由于资金短缺,大都不成规模;隔几日买一对鸽子吃是当地老百姓摄入蛋白质的主要渠道,销售有市场;同时,鸽子在屋顶养,又不占用耕地面积。

于是,工作组在村民闲置的屋顶做起了文章,组织实施了鸽子养殖科技示范项目,带领村干部到阿克苏地区新和县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向塔里木大学教授咨询相关技术;并协调40万元启动资金,为全村报名的120户村民家里建起木质结构标准化鸽笼,每户免费发放20对亲鸽(可繁育的鸽子),110千克玉米。

为了实现科学养殖,工作组先后两次聘请塔里木大学教授为村民培训科学养殖技术,邀请家禽养殖相关专家定期不定期开设实地培训课十余次。

专家的科学指导与农户的“土方法”相结合,很多村民养鸽技术突飞猛进。养鸽能手阿布力孜·买买提明一眼能看出鸽子是否生病,几个月来,除去自家食用、销售,最初的20对鸽子现在增加为50对,饲养鸽子的纯收入达3000元。

据了解,每对鸽子一年可繁殖8窝至10窝,每窝繁殖两只鸽子,按每只鸽子纯收入10元左右计算,2015年20对亲鸽可为每个养殖户增加收入3000元左右。

这让村民养殖的积极性大增,总是不急着出售乳鸽(指出壳到离巢出售或留种前一月龄内的雏鸽),表示要增加亲鸽基数,扩大规模。

一年下来,我们觉得养鸽子是南疆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非常好的‘短平快’项目。”于英荣说。

破除禁锢走富路

说起工作组,穿着过膝羊皮袄的吾布力·卡斯木忽然站了起来,给面前的工作组干部鞠了一躬,之后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他所在的萨依巴格乡海尔派萨依巴格村边上有块戈壁滩。2015年8月,来自乌鲁木齐的演员在那里给他们演了一场歌舞,周围几个村子的人都来了,现场有5000多人观看。

此后,村边那块亘古荒凉的戈壁滩因此被人们取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大剧院”。几个月后,“大剧院”的位置上又建起了养驴基地,这在墨玉县是第一个。

据了解,墨玉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具备双语能力的人更是少之甚少,他们很少有机会到外面的世界开阔视野,这也是当地贫困的“思想之根”,自治区科技厅在拔除贫困户的思想“”上做了很多文章。

海尔派萨依巴格村的住村工作组副组长、自治区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艾拉·吾买尔巴克告诉记者,过年过节,他们会将慰问品送到勤劳致富者、好媳妇好婆婆、积极参加村级活动等的村民家里,以表示鼓励。

2015年底,自治区科技厅住村工作组还分别给优秀尼雅黑鸡养殖户发放了500元至2000元的奖金,给养鸽能手每户发放100公斤玉米和300元现金奖励等。

自治区科技厅住萨依巴格乡其格勒克村工作组还打通了从国家到村6级农业科技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利用其格勒克村村委会背后的10亩荒地,打造出全疆首个村级农业科技示范园。

嫁接过的核桃3年挂果,不嫁接的8年才挂果,示范园里的核桃一年就挂果了,我活了60多年都没见过这样的核桃树。”村民肉孜艾依提·肉孜说,“今年我一定把它嫁接在我的核桃树上。

工作组通过激励机制、示范园,养鸡、养鸽子等,已在当地农民中间树起了脱贫“风向标”,很多农民已走上了脱贫之路。

图荪托合提·艾合麦提今年养鸡纯收入13800元,每次见到工作组,他总说:“现在终于可以轻轻松松花钱了,走,请你们喝酒去。

和图荪托合提·艾合麦提有一样想法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想在工作组一年工作结束前,请他们喝场酒。

现在有钱买酒了,好,先攒着。”工作组干部总是拍拍村民的肩膀,这样说笑道,不想让他们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