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新疆各民族一个都不少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巨变】
3月27日,安淇拉地毯厂员工在车间修剪地毯。位于阿图什工业园区小微产业园的安淇拉地毯厂,主要生产家用地毯、日用毯垫、印花毯垫等纺织类产品,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带动当地150多名村民就业增收。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约提克尔·尼加提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刘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与乡亲们共商脱贫致富大计,开出一张张脱贫“药方”,推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加速发展。
8年时间,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新疆,以“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壮志,与“贫魔穷根”展开历史决战。2020年底,新疆累计脱贫77.25万户306.49万人,退出3666个贫困村,摘帽32个国家级贫困县,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
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受历史欠账、区位局限、设施薄弱等因素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曾一度滞后,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贫困问题曾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
让少数民族摆脱贫困,鲜明体现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予新疆特殊关心与支持,把南疆四地州确定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一系列特殊的财政、投资、金融、人才政策纷纷向南疆倾斜,扶持力度前所未有,政策优惠全国罕见。
打好脱贫攻坚战,民族地区是主战场。自治区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六个精准”,推进“七个一批”,做到“三个加大力度”,建立了自治区负总责、地县抓落实、乡村抓落地,纵向到地县乡村、横向到部门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各层“链条”全马力转动,拉满月之弓,发弦上之箭。
旌旗猎猎,气势如虹。脱贫一线,全区每年选派7.8万余名干部、组成1.2万多个“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实现全区3666个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和“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全覆盖。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对口援疆、定点帮扶写下千里输送资源、传播理念的传奇;“千企帮千村”“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传递各族群众手足相亲、互助友爱的深情……全社会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战场汇聚。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各民族团结携手迈入全面小康,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突出特色靶向发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民族地区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的关键一役。
为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新疆在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持续发力,攻克坚中之坚。
——打好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根据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培育当地特色优势产业。
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也斯尤勒滚村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土地沙化严重,村民肉孜·巴克一家曾守着5亩土地过着穷日子。2014年,新疆于田瑰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建玫瑰花示范基地时,肉孜应聘成为公司的一名“种花匠”,靠着每月3600元的稳定收入,实现脱贫。
——打好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上动脑筋,结合当地居民的特长,加大就业扶贫力度。
柯尔克孜族妇女几乎人人都会刺绣,她们儿时就受到刺绣技艺的熏陶。2015年,乌恰县铁列克乡铁列克村村民阿丽玛汗·努尔阿力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参加了刺绣培训,本身就有“底子”的她很快掌握了现代刺绣技能,随后还和9名村民成立了一家刺绣合作社,每年纯收入达10万余元。
——打好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在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上出实招,增强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5年前,和田市伊里其乡肖拉克村村民伊萨米丁·艾山在结亲干部的鼓励下,参加了由其所在单位组织开办的电工电焊培训班,取得特种工作业上岗证。如今,伊萨米丁是一名熟练的电焊工,月收入6000多元。他逢人就说,多亏了亲戚帮助,日子才越过越红火。
一招招特色鲜明的靶向治疗,像啃下硬骨头般一口一口缩小着贫困“版图”,确保新疆划下了一条贫困人口斜率持续向下的曲线,直至“归零”。
深刻变革影响长远
脱贫攻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给新疆大地带来了深刻变革。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麦盖提县央塔克乡中心幼儿园,5岁的热依沙·卡斯木已经学会了上百首古诗和儿歌,回到家还能当父母的小翻译。
持续加大教育扶贫,实现学有所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了少数民族孩子们的“标配技能”,再也没有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辍学、上不起学。教育已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手段。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和田县英阿瓦提乡巴什加格勒格村村民麦尔丹·阿不都西库3年前被查出患有心脏病,得益于新疆实施的健康扶贫政策,麦尔丹可以享受到多重医疗保障,叠加报销比例达95%以上。健康扶贫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路上的“助推器”和“护航者”,防止因病返贫现象发生,巩固脱贫成果。
脱贫攻坚既是一场深刻的物质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
沙雅县努尔巴克乡苏盖提托喀依村的蔬菜大棚中,村民买买提·艾则孜进进出出忙忙碌碌。“这些年,我享受了国家资金支持的扶贫羊、庭院经济等扶贫项目,从中获得很大收益,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会继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幸福的生活。”买买提说。
脱贫攻坚8年,是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最强的8年。
截至2020年底,全区贫困群众的教育、医疗全面保障,住房和饮水全部安全。贫困地区基础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发展活力不断迸发。全区32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底的5986元增加到12035元,年均增长12.3%。全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1964.21元增加到11163元,年均增长28.17%。
脱贫奔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实现现代化,走向共同富裕,同样是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承载着百年大党的初心和使命。
2021年以来,新疆进一步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坚持动态监测、实时预警、未贫先防、突贫速扶、常态清零;各地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多种手段兴产业、促就业,确保脱贫基础更稳固,乡村振兴开新局。
征尘未洗,鞍马不歇。在伟大斗争中锻造出的“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脱贫攻坚精神正激励着新疆各族人民,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