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韧:能源互联网应是三路并进 未来发展会多点突破

26.06.2015  04:58

   
 
 
      苗韧认为,能源互联网发展,预计有三条路径。第一种维度,是从互联网技术标准化的角度推进。第二种维度偏向顶层设计。第三种是市场模式。以上三种维度缺一不可,在实践中不应该偏废。未来理想的能源互联网应该形成横向有标准体系,纵向有政策设计,同时有一批企业在具体实践的三足鼎立格局,彼此互联互通。

      能源互联网概念热度持续。大型能源央企前期都积极行动,摸索互联网和能源在各自领域结合的前景。与此同时,软件、节能服务、企业信息化公司在产业层面也在布局,拥抱能源互联网的大潮。

      就能源互联网发展路径、能源互联网和能源革命的关系、未来可能的突破点等问题,《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长期从事能源系统分析和智慧能源研究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苗韧。

      能源互联网发展的三维立体格局

      第一财经日报:能源互联网产业链条上的企业都在行动,外界对于“顶层设计”也翘首以盼,你认为能源互联网会以什么方式发展?

      苗韧:能源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涉及到能源供应、运输、消费等诸多环节。信息系统则是另外一个复杂系统。能源互联网是这两个系统的深度耦合,耦合的驱动力应该是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耦合的方式应该是技术创新、统一标准和市场化机制。

      能源互联网发展,预计有三条路径,或者说三个维度。第一种维度,是从互联网技术标准化的角度推进。这是典型的互联网发展模式,相当于从能源互联网涉及的各个层级,包括物理层、数据传输层、应用层等入手,制定详细的技术规范和网络化。先把能源互联网的架子搭起来,至于以后里面装什么,怎么玩,以后自有分晓水到渠成。如果回顾一下,其实互联网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最早建互联网的时候,谁能想到亚马逊和facebook的功能呢。目前国内已经建立了能源互联网产业联盟,其实主要就是要按照这个模式发展。

      第二种维度偏向顶层设计。具体而言,国家相关部委从能源环境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推动的各类试点示范,自上而下建立体系,在示范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商业模式、政策设计都在前期开展了详细设计,然后通过信贷政策、公私合作项目等推动落实。

      这种模式战略性强,能从开始就落在实处。不确定性在于,受限于责权范围,一个部委只能针对能源系统的某一个具体领域的开展工作,同时国家行政领域的资源毕竟无法与市场相比,因此系统性、全局性和最终效果都有待评估。

      第三种是市场模式。即行业内的公司从项目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了包含信息化与能源技术等元素的综合解决方案,虽然没有冠名为能源互联网,但也具备能源互联网的元素。如果这些技术能够切实体现出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市场的认可,那就是很成功的能源互联网发展实践。可以说,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还仍在摸索中,因此这类成功的探索,特别是已经建设并且成功运营一定时间的,目前比较欠缺,也非常珍贵。

      以上三种维度缺一不可,在实践中不应该偏废。未来理想的能源互联网应该形成横向有标准体系,纵向有政策设计,同时有一批企业在具体实践的三足鼎立格局,彼此互联互通。

      总之,能源互联网是宽泛的概念,并没有特定边界。只要利用信息化和互联网手段,切实推进能源安全、高效、低碳发展,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给全社会带来环境效益,都可以纳入到能源互联网的集合。从这个角度说,现在不必纠结于概念,各个公司都可以发展自己的能源互联网理念。汇聚大家的努力,集成的能源互联网将可能功能更强大。所以,只要平台模式搭建好,能源互联网发展应鼓励企业参与实践。

      日报:会有哪些领域率先取得能源互联网的突破吗?

      苗韧:能源互联网涵盖了电、热、气等多方面。在技术方面,由于电的易调节、易传输等特性,决定了电力系统很可能是能源互联网的中心。但发展也存在不确定性,例如电力也面临存储难的问题。

      未来如果储能取得突破,其它能源也可能成为能源互联网的中心。所以,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突破口也存在不确定性。突破口既取决于技术,也取决于能源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因为只有市场化了,能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从能源品种而言,如果油气市场化改革率先取得突破,也相关领域的能源互联网发展就会加速。

      其次,基于国家已经在试点节能减排,低碳城市、企业、园区,不同部委都从各自角度对能源行业进行监测和数据收集信息化改造,也可能成为未来的突破点。

      上游供应一块的能源互联网,比如可再生能源接入、调度、天然气改革、供热等等,都可能成为能源互联网发展的突破点。我判断,未来能源互联网发展的突破点是多元的。

      能源革命需互联网技术支撑

      日报:能源领域始终在关注能源革命,以及电力、油气、价格等改革的落地实施,能源革命和能源互联网是什么关系?

      苗韧: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能源互联网为能源革命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能源互联网发展给能源统计和管理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这是重要且立杆见影的效果。过去由于能源统计的难处,能源统计数据难以真实全面反映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情况,对污染物排放也难做到准确把握。如果有了信息化的统计系统,就能为科学制定政策,市场主体的决策提供基础。

      比如国家正在推行碳交易,但碳排放要从能源入手,如果把握不了能源消费总量,就无法计量排放,更无法进行交易。能源统计手段也能促成能源价格改革,为能源交易形成均衡价格提供信息支持。

      二是能源互联网发展能实现能源系统优化和深层节能减排。中国节能减排容易做的都做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节能减排工作无法再简单延续以往一个一个项目的模式,需要从系统角度挖掘更深层次的空间。

      比如一个钢铁厂就是一个能源系统,要做到钢铁厂的能源综合利用,必须借助能源互联网的手段,实现钢铁厂自身,以及周边附属工业和商业用户的能源综合利用,实现多目标的能源运行兼容与优化。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项目也是如此,要保证热、电、冷都能各尽其用,同时确保系统稳定有序运行。

      三是能源互联网可以支撑和促进市场化改革。能源市场化改革是能源革命的重要目标,需要说明的是,刚才我说能源互联网发展要依托能源市场化改革契机,其实,能源市场化改革也要依靠能源互联网提供的技术支持。

      比如,未来的的天然气价格改革可能推广大用户直供模式,同时对天然气管网加强进行监管。但大用户直供模式下天然气怎么定价?需要能源互联网连通上下游信息,形成有效的市场均衡价格。能源互联网获得的信息还可以让能源生产更趋合理,避免信息不畅造成的投资浪费。因此可以说,能源市场化改革,是自上而下的体制创新,能源互联网则是自下而上的技术创新,两者相互结合与补充。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前提下,能源体制改革也增加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也提供了新的监管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