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红:写在沙漠边缘的爱
解放初,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的“地窝子”,冬暖夏凉,兵团战士的临时洞房。(祝华新 摄)
1949年4月19日,毛泽东在北京眺望南疆,慨然填词一阙,和柳亚子:“……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于阗,唐代安西都护府镇守的一个重镇,领地覆盖今天的和田一带。
1949年12月初,西北野战军一兵团1800多名解放军战士,奉命从阿克苏出发,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急行军15天,到达和田。
和田和平解放。
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向驻疆官兵发出命令:“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武器,捍卫祖国。”这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由来。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下达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的大部集体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
这是历史的宿命。驻守和田的1800多名解放军,属于一兵团15团(今47团),其前身正是王震将军在南泥湾垦荒的359旅。他们曾经在陕北黄土地上组织大生产,现在又要在沙漠边缘垦荒戍边一辈子。
在兵团十四师47团纪念馆,保存着一份已经解密的电报,王震签发:“15团住和田万不能调”。驻守和田的1800多名战士,经1950年部队整编,还剩300多人,组织上要求他们全部留在和田。我们看到一张当初的和田驻军图,全团与墨玉县的八乡一镇穿插接壤,每片相距均为18-20公里,形成初“点多面广、民汉大杂居、小聚居”的布局。由此,不得不佩服新中国建立者维护边疆稳定的良苦用心。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生产建设兵团一直是新疆和谐稳定的压舱石,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炉,是新技术新文化的示范地。
这些老兵初进和田时,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少年。他们保持着战争年代解放军和共产党人的赤子情怀。过大沙漠时,干旱缺水,一只水壶从队头传到队尾,每个人舔一舔就传给下一位。从此一辈子汗水洒天山,这里的风沙和日照消磨了他们的青春容颜。“一天要吃二两土,早穿棉袄午穿纱”,大风和沙尘暴常常令上万亩的庄稼颗粒无收。团场最初只是地窝子、草房子,能搬进土坯房已经是很好的生活境遇。
四川籍战士李炳清,原先在47团当过农业技术员、保管员,1970年领导找他谈话,让他携家带口去看护水库大坝。保管员算干部,而看护大坝就变成了工人,然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无怨无悔干到退休。他说:“想想牺牲的战友,有啥不知足?”在今年国庆前夕,老人溘然去世。
这些老兵们把自己的青春和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新疆这块广袤的土地上。15团政委黄诚,当时是和田最大的官,早上和爱人背着粪筐上街拾粪。黄诚对好奇围观的群众解释说,为了不给和田群众增加负担,解放军自己种地,解决口粮。实际上,整个新疆建设兵团,为新疆建设和繁荣牺牲自我已蔚然成风。在历史上,兵团占用的地方和建筑,开发出来,成片地移交地方。每个人,军装少一个口袋,少一颗纽扣,就这样一点一滴节省,支持新疆建设。
老兵去世,陆续埋葬在和田的“三八线”,那是一块长300米、宽800米的沙地。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和田的战士们申请参战未获批准,领导说建设和守卫新疆同样需要他们。他们服从组织安排,但他们内心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他们把自己取名为“三八线”,在黄泉之下依稀还有一份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的雄奇豪迈。
解放后的“上山下乡”运动中,一批来自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来到新疆,加入生产建设兵团。当年的老兵从沙场转型生产建设,壮志别有怀抱;而这批城市“知青”远赴西域边关,内心该是另一种苍凉。
十二师《天山时报》组织的“印象老兵红”活动,各地新老媒体人看望老兵刘来宝和维吾尔族妻子刘·努尔莎罕。(李志贤 摄)
老兵妻子的故事,是同样令人震撼的忠贞和伟大。说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们都知道“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很多内地青年妇女演绎了“新昭君”出塞的传奇,不远万里来到新疆,与老兵们结为人生伴侣,终老在天山脚下。
据《天山时报》报道,1990年,老兵季玉亭被埋在了团里的“三八线”墓地。老伴阎凤英执意搬到墓地旁的一间草笆子房,独自守着自己的丈夫。阎凤英把自己和丈夫的旧军帽缝在了一起,感觉跟老伴从未离开过。这一守,就是19年。2009 年,团里好说歹说,动员她搬到团部敬老院居住。就在临行前的一天晚上,阎凤英在熟睡中离开了人世,手里还攥着那两顶缝在一起旧军帽。阎凤英最后永远地留在了“三八线”,实现了与丈夫厮守的心愿。
在“三八线”老兵公墓,沉睡着三百余位沙海老兵,还有陪伴他们的妻子。一眼望去,令人动容。
68年前,穿越大沙漠的1800多名勇士,如今还剩下4人。我们见到了其中3位:董银娃、盛成福、刘来宝。刘来宝已经97岁高龄,妻子是维吾尔族人,婚后把自己的名字加上丈夫的姓,叫刘·努尔莎罕。政治坚定,忠于爱情。
47团的“老兵红”大枣,又迎来一个丰收季节。
如今,红枣产业是47团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3.9万亩。47团被整体托管给十二师后,十二师机关报《天山时报》帮助47团把红枣注册为“老兵红”商标,它提示新疆甜美红枣的品质,也代表着“热爱新疆、扎根新疆、屯垦戍边”的沙海老兵精神。但新疆不仅有交通阻隔,更缺乏内地公司+农户的市场机制,销售困难。如何改进兵团人的生活,请各位网络达人不吝赐教出力。
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每一场革命都有自身的传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切,有点像犹太人出埃及,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或拿破仑进军莫斯科,而且我惊奇地发现,还有些像美国人征服西部:大队人马翻越大山,跨过草原。
我想,中共革命的传奇也应该包括1800人徒步穿越“死亡之海”的壮举,和铸剑为犁、魂归绝域的豪迈。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言:“它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个有十一亿人口的民族,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
(责编:杨睿、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