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娘吾尔古丽·卡热的幸福生活

06.11.2014  19:36

吾尔古丽·卡热(中)和姐妹们在分享刚绣好的靠垫绣品

    亚心网讯(记者刘俊佑摄影报道)吾尔古丽·卡热每一天的生活是从早晨7点开始的。每天7点,当很多人还在梦乡里酣睡时,吾尔古丽·卡热就已经起床了,不用人叫,不用闹钟,甚至都不用看一眼手机上的时间。

    吾尔古丽·卡热是阿图什帕西塔克民族刺绣有限公司负责人,今年34岁,在她的家乡阿图什市阿扎克乡阿扎克村小有名气。

    不久前,我出差克州,结束采访任务后,跟当地宣传部门提出想去一些小微企业看一看,话一出口,他们当即推荐了吾尔古丽·卡热的刺绣公司。半个多小时后,我们如约来到了阿图什帕西塔克民族刺绣有限公司,走进宽敞的院落,干净整洁,吾尔古丽·卡热正在和几个姐妹忙着赶制来自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客商们预定的刺绣工艺品,哒哒哒……缝纫机的操作声此起彼伏。

    吾尔古丽·卡热的公司就在她家的院子里,长条形的院落,一字排开的操作间占了半个院子,加上库房,小展厅,整个院子就是一个加工厂,加工厂也是吾尔古丽·卡热的家。

    和大多数人一样,吾尔古丽·卡热也有自己的梦想,她的梦想就是做个生意人,挣很多的钱,去外面的世界开眼界。作为一名维吾尔族妇女,吾尔古丽·卡热是见过一些世面的,虽然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长大成人后,她也去过一些村子以外的大都市,比如,上海,乌鲁木齐等,现在每次说起以前去过的地方,吾尔古丽·卡热总还沉浸在那种游山玩水的快乐里。

    吾尔古丽·卡热有一亩多地,家里老老少少7、8口人,靠种微少的葡萄和农作物为主,全家人生活的希望就在那一亩多地里。前几年,丈夫去世后,她硬是咬着牙靠自己的双手担起了养活一家老少的重担。

    日子一天天过着,平淡无味。春夏秋季,吾尔古丽·卡热都起早贪黑,在庄稼地里忙活,干活是累一些,但忙的有意义,至少能挣到微薄的口粮。冬天对吾尔古丽·卡热来说就不太好过了,有时赶个巴扎,有时去村里的文化活动室转一转,更多的时候,她都闲在家里,日子过的漫长又难熬。

    “你不是会一些裁缝的活吗,你绣东西也不错啊,干嘛不去试一试呢?”一次闲聊中,家人的鼓励唤醒了本来有些慵懒的吾尔古丽·卡热,她开始在村里的一家裁缝店干起了裁缝,这一干几乎改变了她的命运。

    不到两年的时间,吾尔古丽·卡热就找到了挣钱的商机。她看到村上一些小作坊生产的少数民族刺绣很受市场欢迎,有的都卖到了国外,而且能带来很好的收入。于是,吾尔古丽·卡热大胆决定,以少数民族刺绣产品为主,成立自己的加工厂,多挣些钱,改变家里生活困难的窘境。

    2011年,在亲朋好友的帮助和支持下,吾尔古丽·卡热的民族刺绣加工厂开业了,同村的姐妹们闻讯后都为她的成就而高兴,裁缝吾尔古丽·卡热成了“绣娘”吾尔古丽·卡热。

    平时,大家有事没事都爱往吾尔古丽·卡热的加工厂里跑,在她的影响和带领下,同村的10多个姐妹都跟着她搞起了刺绣,她们经常围在一起绣手工艺品,绣少数民族的一些装饰品,有时在地毯上绣,有时在桌布上绣,有时也在头巾上绣,慢慢地,她们的刺绣品在周围的市场上打开了销路,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热依汗·斯迪克和吾尔古丽·卡热同村,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家待业,听说吾尔古丽·卡热的加工厂在搞刺绣,她决定去试一试。一个月下来,竟挣了1000多块钱的工资,随着刺绣技术的不断熟练,现在,热依汗·斯迪克每个月已经能绣3到4个大件绣品,一个月下来,少说也能挣个3000多块钱。热依汗·斯迪克说:“我跟着吾尔古丽·卡热她们搞刺绣两年多了,不但减轻了家庭负担,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了,亲戚朋友们都很羡慕。

    为了扩大规模,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2012年,吾尔古丽·卡热注册成立了阿图什帕西塔克民族刺绣有限公司,现在,公司里有25名女工,年龄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16岁,每人每月的平均工资都在3000多块,目前,她们批量生产的维吾尔族刺绣、柯尔克孜族刺绣等民俗饰品、民族服装、挂图刺绣手工艺品在伊犁、乌鲁木齐、塔城、阿勒泰等地都很有市场,一些民族特色浓郁的刺绣产品还远销中亚等国家。吾尔古丽·卡热说,现在政府的很多政策非常好,下一步,我们还想把公司搬到阿图什工业园区里面,相信我们的刺绣事业会越来美好!

    如今,在方圆百十里的阿图什市阿扎克乡阿扎克村,提起吾尔古丽·卡热,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吾尔古丽·卡热通过刺绣让自己致富了,但她没有忘记我们村的姐妹们,她带领着大家一起做刺绣工艺品,现在很多家庭都因为刺绣大大改善了生活。

    近年来,随着克州旅游业的发展,展示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妇女心灵手巧的少数民族传统刺绣,正在成为当地妇女增收致富的一门手艺,平日里,各民族妇女通过参与和学习刺绣手艺,在谋得新手艺的同时,也接受了爱国教育,强化了民族团结意识,她们手上绣的是少数民族工艺品,她们也在绣着一幅幅和谐幸福的乡村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