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局《关于深化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通知
新粮购〔2014〕81号
伊犁州,各地、州、市粮食局,新粮集团,各直属单位:
近期,《国家粮食局印发〈关于深化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通知》(国粮调〔2014〕252号,以下简称《通知》),为认真落实《通知》精神,积极推进全区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工作,构建统一、精简、管用的粮食流通统计体系,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如下贯彻实施意见,请各地认真贯彻执行。
一、高度重视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工作
粮食流通统计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和基础性工作,扩大粮食统计覆盖面和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是做好粮食统计工作的根本要求。各地要认真学习《通知》精神,领会精神实质,熟悉报表内容,把握表间关系。各地州市和各县(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指定统计负责人,配备专职统计人员,负责组织开展粮食流通统计工作。入统的涉粮企业按照要求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和必要的计算机设备。要改善统计工作环境,落实统计工作经费,明确统计工作任务,严格统计纪律,强化监督检查,确保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二、认真贯彻落实深化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
各地要根据国家粮食局《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积极推进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自治区粮食局按处室业务职能,对粮食流通统计报表实施分类管理、统一上报。购销处负责《单位基础信息年报表》、《粮油收购进度五日报表》、《粮油价格监测周报表》、《供需平衡调查表》和全区粮食购销企业《商品粮油收支平衡月报表》的管理和审核、汇总工作。产业发展处负责全区粮油加工企业和转化用粮企业《商品粮油收支平衡月报表》及《粮油科技基本情况年报表》的管理和审核、汇总工作。仓储处负责全区涉粮企业《粮食企业仓储设施统计年报表》、《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年报表》的管理和审核、汇总工作。人事处负责全区《粮食从业人员情况年报表》的管理和审核、汇总工作。相关业务处室按规定完成报表的审核、汇总后,及时将相关情况反馈购销处,由购销处统一向国家粮食局报送,实施粮食统计报表的归口管理。监督检查处负责组织开展全区粮食统计工作的执法检查,建立和实施统计巡查制度。信息中心继续在协助开展好《新疆粮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应用的基础上,配合业务处室做好与国家粮食局粮食统计信息系统的相互衔接工作。国家粮食统计信息系统正式运营后,各地州市和县(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辖区内入统企业上报信息的在线审核和业务督导,入统企业必须按规定建立粮食经营统计台账,并及时、准确填报相关统计报表。
三、强化监督检查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据《统计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实施细则》,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统计执法综合检查,建立和实施统计巡查制度。自治区粮食局每两年按一定比例对地州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计机构和纳入统计范围企业开展一次统计执法综合检查。各地州市粮食局每年按一定比例对辖区县(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计机构和纳入统计范围企业开展一次统计执法综合检查,各县(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主动做好辖区统计工作开展情况的日常检查。2015年上半年,自治区粮食局重点对全区入统企业统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执法综合检查。
四、确定纳入粮食统计范围企业
各地要组织力量,立即开展辖区涉粮企业基本情况的摸底调查工作,按照有利于满足当地粮食市场调控需要、有利于满足辖区粮食流通统计需要、有利于粮食统计工作开展、有利于扩大统计覆盖面原则,研究提出本地区需纳入粮食流通统计范围企业名单,特别是对非国有粮油加工企业、转化企业,要选择具备统计月报工作条件的企业,以保持报表的连续性。企业名单确定后,要认真填报《全区纳入粮食统计范围企业基本情况调查表》(详见附件),由地州市粮食局负责审核汇总,并于2015年1月10日前报我局购销处,经研究后,建立《全区纳入粮食统计范围企业名录(2015-2016年度)》,并下发各地执行。
五、抓好统计培训工作
我局计划在2015年1月中旬,针对各地州市和部分县(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计人员举办统计新制度培训班。县(市)及入统企业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由各地州市粮食局自行组织开展。各地要多措并举组织人员培训,努力提高统计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附件:1. 国家粮食局《关于深化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通知(国粮调〔2014〕252号)
2. 全区纳入粮食统计范围企业基本情况调查表
自治区粮食局
2014年12月17日
附件1:
国家粮食局文件
国家粮食局印发《关于深化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通知
国粮调〔2014〕2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局,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纺集团公司:
为适应粮食流通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构建统一、精简、准确、管用的粮食流通统计体系,切实提高粮食统计执行能力,加快推进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我们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化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业经国家粮食局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同时,根据《实施意见》的相关要求,对《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2015-2016年度)》进行了修订,已经国家统计局审核批准。现一并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1.关于深化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2.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2015-2016年度)
3.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实施细则
国家粮食局
2014年11月17日
附件1:
关于深化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粮食流通统计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和基础性工作,2004年以来,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全社会统计职能,为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决策依据。但粮食统计工作中还存在着多头管理、重复统计、漏统错统、重统计弱分析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国际国内粮食供求形势的不断变化,现有的统计制度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转变粮食行政管理职能的要求。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粮食统计执行能力,根据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提出深化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以“统计数据及时准确、流通实绩真实可靠”作为粮食统计工作的底线目标,按照“归口统计管理、精简统计指标、优化统计报表、夯实统计基础、提高统计效率”的总体思路,坚持“制度设计在顶层、工作推行在基层”的工作方法,加大统计制度改革和创新力度,构建统一、精简、准确、管用的粮食流通统计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需求导向,效能优先。以需求为导向,科学梳理现有粮食流通统计体系,厘清任务轻重缓急,确定粮食流通统计中心工作。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确立服从国家调控需要、反映行业发展基本状况、满足阶段性需求的核心指标,更好地为粮食宏观调控服务。
(二)统筹兼顾,分步实施。根据粮食行业发展变化的需要,兼顾“够用”和“减负”不同取向,兼顾“管用”和“易用”不同要求,兼顾国家和地方不同需求,按照“整体规划、重点突破、试点先行、全面实现”的原则,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推进粮食流通统计的大变革。
(三)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谋划、严密论证的基础上,国家层面做好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细化方案、及时跟进。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粮食流通统计工作的新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推行统计制度改革。一是调整统计口径。按照国际通行方法将“谷物”“油料”分开统计,准确反映我国粮食生产、消费和安全的实际情况。统计指标数量单位统一为吨,减少层层折算的工作量和折算尾差。企业按照实际粮进行统计,后台自动按照各省统计折率折合成原粮和贸易粮。统计报表的报送结账时间与会计报表保持一致,避免因扎账时间不同引发数据打架。二是精简并科学设置指标。以需求为导向,科学设计统计指标,仅保留常规性、可比性、能反映粮食流通状况变化的统计指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综合各地的需求,设立粮食统计指标库,确保能够满足国家和地方工作需要。三是推行统计对象“一张表”。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调查单位、统一布置”原则,细致分类涉粮企业,结合各地不同需求,从粮食统计指标库抽取对应指标,定制出针对性强的“一企一表”。仓储、机构人员、生产能力、财务状况等部分指标作为企业基础信息,年度更新1次,不再单独统计。加工转化生产等指标纳入月报表,设施投资等部分指标实行季报。月报企业不单独报送年报,年底限期调整月报数据,由系统自动生成年报数据。四是科学界定统计范围。参考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结果,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辖区内涉粮企业进行摸底,按照“逐步扩大统计覆盖面”的原则,重新确定报送单位范围,并完善《粮食行业统计基本单位信息名录库》。在做好国有企业全面统计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非国有粮企的月度统计工作。
(二)改进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一是重点调查全社会粮食消费情况,切实增强调查数据的独立性和真实性。二是饲料用粮、工业用粮不再单独进行调查,直接从月报数据库中提取后推算。三是每年年初发布上年主要品种的消费总量和分项,并对当年消费数据作出预测,切实增强调查数据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四是抓好“乡村居民存粮”和“跨省流通量”两个重点专项调查,乡村居民存粮调查时点拟定于4月末,以准确反映乡村居民存粮的真实状况和变动趋势。
(三)强化粮情监测预警。一是扩大国内粮情监测覆盖范围,优化监测网点布局,重点加强沿海、沿边地区粮情监测,适当增加部分直报点。二是积极开展国际粮油市场监测,充分利用相关国际组织的网络平台,定期收集重点国家农产品生产、消费、库存、贸易、价格等信息,及时把握国际粮食市场变化趋势。三是建立专家会商机制,组建专家库,定期研判国内外粮食市场走势,形成分析报告,提出粮食宏观调控的意见和建议。
(四)推进统计信息化。一是依托“粮安工程”“智慧粮食”的全面建设,整合粮食行业现有网络资源,建立国家、省、市以及信息采集点互联互通的粮食行业业务专网, 建成基于互联网的全国统一的统计信息采集报送处理平台。二是完善统计信息采集手段,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统计工作的深度融合,深化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信息采集中的应用,加大新型信息采集装备的应用和普及,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和反应能力。三是推动统计应用系统升级改造,按照信息直报的要求,开发功能强大的粮油统计信息系统,设置国家和省、市、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界面和企业填报界面。系统后台涵盖全国不同区域、不同性质、不同品种的全部指标。企业初次登录时,详细填报企业基本信息,系统根据填报信息自动生成该企业需填报的一张表。在不影响上一级提取需要数据的基础上,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当地需要增加本地指标。后台根据指标关联进行组合、运算、对比、分析,形成统计报表,满足多元化数据需求。四是提高统计工作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电子报表应用,实现数据采集、在线填报、审核、传输、加工、汇总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提高统计工作效率。
(五)创新统计方式方法。一是建立扁平化管理模式,由目前逐级汇总上报逐步向企业网上直报方式转变,所有不涉密信息全部采用网上直报,库存信息暂按原有方式报送。县、市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辖区内企业上报信息在线审核和业务督导;省级、国家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数据审核和汇总。二是建立以全面统计报表与非全面调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灵活运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全面调查等方法,拓宽信息来源渠道,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三是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联合调查和统计“购买服务”试点。
(六)加强统计信息质量控制。一是健全统计信息全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建立重点企业和重点指标信息质量跟踪检查制度,严格日常统计信息质量的评估,实行信息溯源责任追究制,严防“政绩数字”“功利数字”等数据腐败现象。二是质量控制关口前移,按照在地管理的原则,由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辖区内报出信息的质量负责。三是以专项调查促进统计信息质量的提高。结合重点工作,组织开展内容多样的专项调查,与日常报表相关统计信息相互印证。四是建立和实施统计巡查制度,加大经常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每四年对下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计机构和辖区内所有统计报送单位完成一轮全面的统计执法综合检查。
(七)加快服务型统计建设。一是强化统计咨询职能。按照分级管理、能放尽放的原则,扩大信息发送范围,及时反馈和提供统计信息资料和统计分析报告,发挥信息咨询服务作用。二是强化统计分析。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有效挖掘和利用统计信息,把握粮食市场运行趋势,准确研判供求形势,增强统计工作的预见性、有效性,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建立统计信息定期发布制度。通过国家粮食局网站、相关刊物、电视等平台,定期发布粮食收购、销售、价格、消费、加工、仓容等相关统计信息,为统计对象、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服务,正确引导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提高粮食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
(八)强化统计保障。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设置专门统计机构,指定统计负责人,配备专职统计人员,负责组织开展粮食流通统计工作。入统的涉粮企业按照要求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和必要的计算机设备。二是提高专业素质。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多措并举组织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统计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发挥各地现有粮食大、中专院校的资源优势,针对性开展在职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轮训。三是保障工作经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事权财权划分的原则,积极与同级财政部门协调沟通,争取将统计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四是调动基层积极性。国家粮食局每三年对市、县级粮食部门、企业和个人进行一次考核,对统计工作出色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五是优化统计环境。建立将涉粮企业执行统计制度情况纳入市场准入、政策性粮油购销和财政补贴资格审核条件等机制,切实提高企业履行统计义务的自觉性,营造依法统计的社会氛围。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提出的各项要求,组织专门力量负责统计制度改革的组织协调工作,结合本地实际细化方案,作出具体部署,协同有序推进改革工作,把各项改革措施真正落实到基层。
(二)明确责任。国家粮食局具体负责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的总体设计、平台开发和系统升级等工作,全面协调组织统计制度改革的实施;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做好改革方案推行的各项准备工作,指导和帮助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做好辖区内涉粮企业情况摸底;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对辖区内涉粮企业进行全面摸底,重新确定入统企业范围,并加强对入统企业的业务指导,督促企业配备统计人员和计算机等要件。
(三)强化督查。建立考核督查制度,加强对统计改革实施过程的全程督促检查,定期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通报,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到位。
附件2
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2015-2016年度)
国家粮食局制定 国家统计局批准
2014年11月
本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所有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的粮食经营者以及饲料、工业用粮企业,应当建立粮食经营台账,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粮食购进、销售、储存等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粮食经营者保留粮食经营台账的期限不得少于3年。粮食经营者报送的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涉及商业秘密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有保密义务。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条例对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的购销活动,以及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报国务院统计部门批准。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照本制度要求,制订本省的地方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并报当地统计部门批准后报国家粮食局备案。
一、总 说 明
(一)本调查项目的作用和意义。适应粮食流通形势发展变化需要,科学有效地组织粮食统计工作,促进粮食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充分发挥统计在粮食流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本调查项目的统计对象和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粮食流通行政管理的部门和经营活动(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业务和以粮食为生产原料的养殖、饲料及食品酿造、酒精、淀粉等加工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及粮油科研单位、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
(三)本调查项目的主要指标内容。粮食流通统计中各类粮油企业的收购、销售、进出口、库存和价格,以及粮食、食用植物油及油料供需平衡调查中城镇、乡村居民户、从事粮油收储、加工和转化用粮企业的生产、消费、省际间购销等指标,及时地反映粮食的地区流向、库存品种布局、消费去向和粮食价格变动情况;粮食企业仓储设施和投资情况等指标,反映社会粮食仓储设施的规模和布局;粮油加工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生产量、研究开发投入等指标,反映粮油加工业的生产规模和主要粮油产品的产能和产量;粮食行业机构和从业人员构成等指标,了解和掌握全行业组织机构和人员结构变化;粮食科技统计,调查了解粮食行业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研发投入、产出情况。
(四)本调查项目的时间要求和调查频率。夏粮小麦、早稻、油菜籽和秋粮主要粮食品种和地区的季节性收购报表,采用五日报告制度;粮油价格监测,采用每周报告制度;各类企业商品粮油收支、最低收购价等国家政策性粮油收支、中央和地方各级储备收支、粮油加工业报表,采用每月报告制度;乡村居民户存粮情况,采用年度报告制度,在每年4月30日调查;城乡居民粮油收支存报表,单位基础信息、粮食仓储、粮食行业机构人员、粮食科技统计报表,采用年度报告制度,在每年年末调查。必要时,根据粮油市场形势变化,调整监测频率和统计范围。
(五)本调查项目的调查方法、组织方式和渠道。根据调查内容和对象的不同特点,通过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逐级调查、汇总上报和企业直报的组织方式,对辖区内各类粮油企业和调查对象分别采取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完成相关统计调查项目。即国有粮油企业采取全面统计报表;非国有粮油企业,采取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针对城乡居民户、以及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的粮食、食用油收支等情况采取抽样调查,城乡居民户调查结果仅供内部参考。
(六)本调查项目的调查结果提供使用范围。社会普遍关注的主要粮食品种的季节性收购、国家调控政策执行等情况,通过电视、政府网站、报刊杂志向社会发布。凡涉及内部参阅和确定的密级事项的统计调查内容仅向国务院领导、国家有关部门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
二、报 表 目 录(略)
附件3
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综合反映我国粮食(含油脂及油料,下同)流通的情况,科学、有效地组织粮食统计(以下简称“统计”)工作,促进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了解国家粮食流通现状、服务粮食宏观调控和指导行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国内粮食经济稳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下简称《统计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依据《统计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对粮食经济现象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第三条 统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粮食购销存流通统计、粮油加工业统计、粮食仓储设施和基础建设投资统计、粮食行业单位与从业人员统计、粮食科技统计等。
第四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粮食流通行政管理的部门和经营活动(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业务和以粮食为生产原料的养殖、饲料及食品酿造、酒精、淀粉等加工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及粮油科研单位,必须遵守本制度,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报送粮食统计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拒报、迟报统计资料,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第五条 各地要不断适应粮食流通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对粮食统计指标体系的科学研究,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提高粮食统计的科学性。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第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粮食统计机构或指定的综合宏观调控机构负责粮食统计制度的贯彻、落实及协调工作,逐步实现统计调查科学化、统计基础规范化、统计技术现代化、统计服务优质化。
第二章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第七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依照《统计法》,按照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对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的要求,核定并落实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计机构,配备适应任务需要的高素质的专职统计人员,指定统计负责人,保证本级财政预算中的统计工作经费。各类粮食企业都要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有一位局领导分管统计工作,依法组织、管理和监督粮食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实施统计调查,完成统计任务,解决统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第八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统计人员专业队伍建设,保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要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加强对基层单位和统计调查对象的业务指导。组织开展统计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新任的统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具备执行统计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持证上岗。
第九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统计人员和统计负责人的逐级备案制度。统计人员的调动,应当征求本部门、本单位统计负责人的意见,其中具有中级以上统计专业职称人员的调动,应当征得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同意。统计负责人的调动,应当征求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所在地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意见。
第十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计负责人、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协调本部门各职能机构的统计工作,完成国家统计调查、行业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制定和实施本部门的粮食统计调查计划,搜集、整理、分析、提供统计资料;
(二)组织国家统计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贯彻实施,对管辖区域内各类涉粮涉油企业实行统计监督;
(三)根据《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拟定本部门的统计工作规章制度,管理本部门的粮食统计调查表和基本统计资料;
(四)组织指导本部门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第十一条 各类粮食企业统计负责人、统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协调本单位的粮食统计工作,完成国家统计调查、行业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搜集、整理、分析、提供统计资料;
(二)严格执行《统计法》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实行统计监督;
(三)管理本单位的粮食统计调查表和基本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台账制度。
第十二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主要职权:
(一)有权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按照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
(二)有权检查有关单位各业务环节的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数据的质量,并要求改正不真实、不准确的统计资料;
(三)有权揭发和检举统计调查中的违法行为。对任何违反《统计法》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有权制止、纠正或移交有关执法部门处理。
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应当出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粮食行政部门管理部门颁发的工作证件;未出示的,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调查。
第十三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不得有其他违反《统计法》的行为。
统计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统计职业道德,对其负责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的一致性负责。
第三章 统计业务
第十四条 各类粮食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应当根据本企业有关原始记录和凭证建立粮食统计台账,如实记录粮食购进、销售、加工和储存等基础数据。粮食统计台账的保留期限不得少于3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针对调查对象的不同情况,规范统计台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十五条 各类粮食企业应按要求填写粮食基础统计报表,并及时向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各类粮食企业应保证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和统计报表中各项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完整性。
第十六条 本制度规定的各种统计报表,由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实行网络直报制度,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和指导。留存的各项统计报表,必须由统计人员签名、统计负责人审核并签字、单位负责人同意并加盖填报单位公章。
第十七条 各项统计数据上报前要严格审核。月报报出后发现差错,一般在发现月份调整。年度终了前,要对全年各月数据再进行一次全面审核,如差错较大,调整后发生红字或影响历史资料对比的,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订正原月报数据。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统计机构在向主管部门报送资料的同时,应将基本统计资料报送同级政府统计机构。
第十九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社会粮食、食用植物油及油料供需平衡调查工作,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法,全面掌握社会粮食、食用植物油及油料的供给、消费和库存等情况。
第二十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粮食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加大对粮食供求和价格的监测、预测和预警工作,增强统计工作的主动性,不断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第二十一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做好统计资料的积累和整理上报工作,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逐步完善省级粮食统计数据库,提高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
第二十二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在统计调查和汇总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统计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分析,反映粮食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矛盾及其变化规律,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针对粮食流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和新特点,有选择地开展一些专项调查,以达到了解情况、积累资料和锻炼队伍的目的。
第二十三条 统计资料必须妥善保存,由本单位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统一管理。统计资料包括各类用于统计处理的数据库、统计台账、统计图表、统计报告、统计出版物及其电子文档等。统计机构调整或统计负责人调动,必须办理统计资料的交接手续,保证统计资料连续、完整。
第二十四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类粮食企业要建立统计资料、统计台账档案,并及时更新。同时,建立统计资料的审核、查询、订正制度。统计资料的档案的保管、调用和移交,应当遵守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对统计资料的发布集中管理,执行《统计法》和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公布粮食统计资料必须经本部门统计负责人核定。除公开公布的统计资料外,对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提供或发表统计数据,应报统计机构审核,对敏感统计资料,应报主管领导批准。
第四章 统计纪律
第二十六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各类粮食企业和统计人员对本制度规定的各种统计报表的统计范围、数字口径、指标解释、计算方法、商品目录、报送时间等,都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第二十七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各类粮食企业的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有关粮食统计数据必须实事求是地准确填报。各单位统计负责人必须对本单位上报的统计报表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对本单位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制度提供的报表资料如有疑问,可以通知统计人员复查,不得擅自修改,不得强令、授意统计人员篡改、编造统计数据。
第二十八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统计工作中必须保守国家秘密,自觉遵守保密制度。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统计调查中知悉的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和属于企业、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负有保密义务。涉密统计资料要严格按照保密制度的有关规定,通过加密设备安全传输或报送。
第二十九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本制度规定开展统计调查工作,未经规定程序报批备案的调查,不得组织实施。
统计调查应符合精简、效能的原则。凡所需资料可利用已有资料整理、加工得到的,不得进行重复调查。凡通过非全面调查或行政记录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制发全面统计报表。一次性统计调查可以满足需要量的,不得进行经常性调查。
第五章 统计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为保障《统计法》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维护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每年要在适当时间组织开展统计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统计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否存在虚报、瞒报、拒报、漏报、迟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
(二)是否依据原始经营记录,建立统计台账,按照期限规定保留粮食统计台账;
(三)是否依法设立统计机构或配备统计人员;
(四)统计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其调动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五)有无侵犯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职权的行为;
(六)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无泄露国家秘密、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和企业、私人、家庭单项调查资料的行为;
(七)是否按规定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有无改变调查内容、调查对象和调查时间等问题,是否在统计调查表的右上角标明法定标识;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二条 实施统计监督检查,应提前通知被检查对象,告知检查机关的名称,检查的依据、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对被检查单位的具体要求等。
对有统计违法嫌疑的单位实施检查,检查通知可于检查机关认为适当的时间下达。
第三十三条 检查人员进行统计监督检查时,应先向被检查对象出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证》或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执法证件。未出示合法执法证件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接受检查。
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向本部门统计负责人和统计人员配发《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证》,统计人员要参与统计制度执行和统计数据质量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对统计台账等进行经常性抽查。
第三十四条 实施统计监督检查时,检查人员有权:
(一)查阅、审核、复制被检查单位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统计报表以及与统计有关的其他资料;
(二)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检查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在七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三)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询问,要求如实提供情况;
(四)经检查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就需要检查的事项向被检查单位发出《统计检查查询书》。
第三十五条 检查人员应及时向检查机关提交检查报告,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
第三十六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在统计监督检查中发现的统计违法行为,应根据《统计法》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查处。
(一)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各类粮食企业的领导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或者强令、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统计人员参与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人员通过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等手段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奖励或者晋升职务的,由作出有关决定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上级机关、监察机关取消其荣誉称号、追缴物质奖励、撤销晋升的职务;
(三)各类粮食企业未建立粮食经营台账或粮食经营台账保留时间不足3年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各类粮食企业未按本制度规定报送粮食基本数据,初次发生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在一年内再次发生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蓄意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粮食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上述行为情节严重的,对从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暂停或者取消粮食收购资格。
(五)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或者违反《统计法》有关保密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罚。泄露企业、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或者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并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 个人和组织发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经营企业和转化用粮企业违反《统计法》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规定,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粮食统计资料,有权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举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按照《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负责制定《中央储备粮油统计制度》,并组织实施,将统计报表报送国家粮食局。《中央储备粮油统计制度》须报国家粮食局审核,再报国家统计局批准执行。
第三十九条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负责管理的最低收购价粮、临时存储粮等国家政策性粮食,以及其直属企业轮换经营的商品粮由公司总部统计汇总,向国家粮食局报送。其他中央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向企业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统计报表。同时,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纺集团公司等大型中央企业要将本公司分地区粮食统计报表向国家粮食局报送。
第四十条 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在储备粮轮换过程中,购进的用于轮入的粮食,以及轮出的粮食,均须纳入企业商品粮统计。凡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由中储粮直属企业统贷统还的用于中央储备轮换的商品粮,统一由承贷方中储粮直属企业负责汇总,报送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第四十一条 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分支机构要建立粮食统计信息抄送制度,实现信息共享。中储粮分支机构要将由其负责统计的相关报表抄送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第四十二条 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规范企业报送粮食流通统计数据行为,明确告知各类粮油企业,只有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企业粮食经营情况,按规定认真履行报送统计报表义务的企业,才能有资格参与国家和地方政策性粮油收储和竞价拍卖,以及项目申请。
第四十三条 本制度由国家粮食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制度自国家统计局批准之日起施行。2012年12月印发的《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国粮调〔2012〕240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