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匪克星的传奇:人质获救了 他头盔里全是冷汗
孙 莹
警察的身影
激发英雄梦
30年前,山西的一个小县城里。一个小男孩放学回家总要路过一个集贸市场。他敏锐的眼睛,经常看到一群小混混明目张胆地偷卖菜大娘口袋里的钱。小男孩当时还无法理解,为什么卖菜大娘宁愿忍气吞声,也不敢招惹这群混混。
有一天,小混混们又来下手,派出所的一位女警察恰巧骑车出现,她放下车冲过去,三两下就把混混头目按倒在地,带回派出所。
那一刻,女警察威武的形象定格在小男孩的记忆中,除暴安良的身影振奋激发了孩子心底的正义感。从此,他的愿望就是成为警察。
22年前,小男孩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警服,成为一名北京警察。
初入警界还默默无闻的他,去参加公安部英模大会。看到英模们胸前一枚枚闪烁的奖章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像他们一样,胸前挂满勋章。
当时,与他相伴的只有一个大箱子,里面除了装着当兵几年家人给他的信,什么都没有。他当时还没想到,此后将走过怎样一段不平凡的职业生涯……
“三枪”定格警界传奇
9月12日,公安部第五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候选人名单中,北京警界的“绑匪克星”曹志刚赫然在列。
一米八的个头,警服笔挺,面庞俊朗。无论是表情、动作或是情绪,曹志刚始终是一种“平静”的状态。面对记者的采访,即便是说到最激动处,顶多升高一个音调,或者降慢一半速度。这种平静,是一个狙击手、一个指挥官最理想的状态。
在传说中,或人们的想象中,英雄大概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冷峻而威武。提起曹志刚,身边的队友总会津津乐道发生在他身上的“三枪”故事,也正是这颇具传奇色彩的“三枪”,让曹志刚成为绑匪闻之色变的警界传奇。
2004年5月,北京马连道。
一名男子突然夺过路边水果摊上的西瓜刀,疯狂地挥舞,一名毫无戒备的女中学生首先倒地;一位母亲为了保护孩子,被狠狠砍伤了后背;一名挺身而出与其搏斗的青年被一刀砍倒。最后,他在小区存车处,一把搂住一个看车的女青年,刀架在脖子上,躲进铁皮屋里。
歹徒藏身的屋里,仅有一个两尺左右的窗口,天慢慢黑了下来,屋内漆黑一团。在谈判过程中,屋里突然传出人质一声凄厉的尖叫。“哐当”一声,一个人踹开屋门,迅速让眼力适应屋里的漆黑,在歹徒手起刀落的一刹那,抬手一枪,正中咽喉。歹徒应声倒地,人质获救。
2004年8月,通州发廊。
一男人手持长刀将一名女子劫为人质,疯狂喊叫“我要钱”。面对迅速赶到的警察,劫匪用刀在女子身上划了起来,以示威胁。
现场地形复杂,窗户极高,窗帘遮蔽,外面还罩着防盗铁丝网。对于狙击手来说,是“坏的不能再坏”的情况。突然,紧闭的窗帘微微一动,就在歹徒不经意探头窥视外面的一瞬间,一个人手握短枪,扣下扳机,“砰”!子弹穿过细密的防盗网,击碎双层玻璃,准确击中歹徒,人质安全解救。
2006年11月,河北廊坊。
北京一大学古筝学院的女学生在路上遭人绑架,劫持到河北廊坊。在抓捕行动中,绑匪挟持人质,开车疯狂逃窜。穷追不舍的民警驾驶4辆警车将绑匪车辆别停在国道上。就在撞车后绑匪蒙了的几秒钟工夫,一个人箭步冲上前去,拔枪、上膛一气呵成。
歹徒一手揪扯着人质的头发,按倒在自己腿上,另一只手举起尖刀向下要刺。千钧一发之际,枪响了。穿过车玻璃仅仅七厘米的罅隙,子弹正中歹徒眉心,人质无恙。
在这三次命悬时刻,手持短枪,在凶险复杂的环境中,精准命中劫匪、救下人质的人都是曹志刚。稳、准、狠的冷酷形象也定格在那让人血脉贲张的三枪上。
“很多人觉得我肯定是凶神恶煞的,其实真不是。”曹志刚平静的脸上露出一丝从容的微笑。随着采访的深入,这个铁血警探敞开了他的内心世界,丰富而温暖。
用心比用枪更重要
对于劫持案件,不少普通公众似乎很接受那一枪毙命的“痛快”,而作为枪手的曹志刚却毫无快感。劫持者中枪倒下时那恐惧而年轻的脸,是永远都令他不舒服的记忆。如果不是不得已,他绝不会扣下扳机。
“用心比用枪更重要。”冷峻的枪手有着自己的原则和感悟。让他更骄傲的是下面的经历。
北京朝阳区曾发生的一起劫持案件,一名男子找前女友复合遭拒,情急之下,就把她劫为人质。由于对峙时间长,要求又得不到满足,男青年的情绪时而激动、时而焦躁。
现场指挥曹志刚了解情况后判断,男青年对女孩用情很深,所以不会伤害人质,不必采取武力手段。
“小伙子,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强扭的瓜不甜。你现在劫持人质,又这么激动,我们完全可以开枪击毙你,知道为什么不这么做吗?你还这么年轻,还有父母,不该走这条路。”曹志刚努力把男青年的情绪稳住。
“每个劫持者都有自己的‘软肋’,作为谈判者,要抓住他最关注的是什么。有的是孩子,有的是父母,有的甚至是老师。”曹志刚通过交谈很快发现,只要一提到父母,劫持者就变得脆弱。
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养家,母亲体弱多病,当曹志刚将父母今后靠谁供养这些问题丢给劫持者后,击垮了他的心理防线,也让他恢复了理性。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曹志刚就这么和劫持者隔着门聊着天。只要对方不伤害人质,他仍是个值得挽救的生命。整整7个小时,嫌疑人终于主动释放了人质。
曹志刚说,嫌疑人和人质一样,都是人命。警察不是杀手,如果有一点点希望,都要以和平处置为原则。解救人质,抓获凶犯,毫发无伤,这才是最好的结果。
解救吴若甫
他也害怕了
从警多年,曹志刚办了无数棘手的大要案,干的是刀尖上舔血的工作。人们看到的是他一枪毙命的果敢,飞身救人的英勇,却不知,作为人,他也有最自然的情感——恐惧。
“警察也是人,也有父母妻儿,也怕死。”那一次,他面对的是最穷凶极恶的悍匪王立华。
当时,曹志刚被任命为演员吴若甫绑架案的人质解救小组组长。在此之前,王立华已经在平谷制造了一起绑架案,拿到300万元赎金后,还是杀了人质。一个星期之后,他竟然还往被害人家里打电话,“再给100万,我就告诉你们埋尸地点。”
当天,曹志刚就在被害人家里,他亲耳听到王立华在电话中公开叫板:“我知道警察就在边上,不信你们看着,根本抓不到我!”
这叫嚣一字一句刺激着曹志刚,可另一方面,有关王立华的各种情报源源不断地汇总上来——随身带枪,军用装备、狡诈老辣,凶残无比……
“当你越了解对方,就越是恐惧。”曹志刚那时只有33岁,在出发营救吴若甫的2公里路途上,他的头脑中像过电影一样,飞速闪回了自己人生30多年的过往。
他想到从小把他带大的爷爷奶奶,他们这会儿应该已经睡觉了;想到父母天天打电话叮嘱他注意安全,他们不可能想到他要去做什么;想起了没上大学始终是个遗憾……
深冬的北京刮起六级大风,气温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曹志刚坐在车上,一阵不寒而栗。
在解救现场,王立华还“刺激”曹志刚说,里面有5个人,都有枪!曹志刚还听见,随行的电视台编导嘱咐摄像,“摄像机一定要跟紧,这个人(指曹志刚)一会儿可能就出不来了……”
一时间,紧张的气氛令人窒息,真有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感觉。
“那时候也没别的办法了,不进去是不可能的。害怕还不如放下包袱。”
曹志刚第一个翻过院墙,飞身撞碎关押人质屋门上的玻璃冲了进去,用胸膛紧紧护住被铁链捆绑的吴若甫。就在这两三秒的霎时,特警们鱼贯而入,绑匪们还没反应过来便全被制伏。
人质安全解救,曹志刚浑身衣服都湿透了,头盔里全是冷汗。
那是曹志刚唯一怕过的一次。自此之后,他还办了很多涉枪、涉暴的案件,可再没有那一次的感觉。 “最怕的时候,后悔过吗?如果不干这个工作,根本不用冒这么大的风险。”记者问。“说实话,从没后悔过。我太喜欢当警察了!”曹志刚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