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落脚点,只有不断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程度,才能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效。本文就目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做一些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人力不足,导致审计覆盖面低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特别是区(县)审计机关,一线审计人员大多不足10人,并且没有专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从近几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完成情况来看,市本级每年完成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一般在8项左右,各区县平均在3项,全市审计机关能完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在40项左右。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数量与干部管理部门的需求相差甚远,审计覆盖面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
(二)“先离后审”使得审计时效性不强,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效果
近几年,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比重效率虽然逐年提高,但“先离后审”的情况依然存在。先离任后审计的做法使审计结果严重滞后,影响了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一方面造成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明确,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被审计领导干部已离开原工作岗位,往往会出现“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形。相当一部分接任者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对待审计,有的以不清楚为由搪塞审计,在资料提供、人员配合上不积极、不主动,导致审计取证难度加大。若审计对象已提升,又会给审计人员增加心理压力,认为审计不过是走过场。
(三)审计结果利用程度及效果还不够明确
从近几年实践来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还存在一些细节需要完善。比如,组织部门如何将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察任用、教育管理和年度考评的依据,存在什么经济问题的干部应提醒、诫勉、追究责任以及降职、免职等;各职能部门运用审计结果的情况,采用什么方式向联席会议机构通报、多长时间反馈结果,这些目前都还没有明确规定。
(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透明度有待提高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情况写出审计结果报告,报送组织部门的同时,抄送纪检监察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审计结果只是在审计机关、委托部门、被审计单位这样一个较为封闭的范围内传递,还没有向社会公开披露。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面较窄,透明度不高,不利于体现审计威慑力和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五)审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不断深化,方法不断改进,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部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受审计手段的局限性以及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制约,还是以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审计面较窄,没有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重大经济决策作为审计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很难科学、准确、全面地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内履行职责的全貌,审计评价中反映经济活动的决策、监管、执行的情况较少,也局限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广度。另一方面由于项目安排的突发性和集中性,尤其是领导班子换届或者调整年度,经济责任审计不可避免地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审计的质量。
二、几点对策
(一)科学立项,合理整合审计资源
一是突出重点,合理确立审计对象。把掌管财政资金数额较大和具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领导干部,拟提拔任用的领导干部或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领导干部,重点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确定为审计对象;二是制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长期规划,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均衡地覆盖到所有领导干部;三是在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干部监督管理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及早确立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时间,确保审计质量;四是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做好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实现审计成果互用、资料共享、提高审计效率。
(二)加大任中审计力度,监督关口前移
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发现的问题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及时进行整改,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效果。因此,在年度工作计划中应将任中审计列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逐步提高其所占的比重,做到审计关口前移。
(三)完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信息共享
在现有制度、办法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处理和问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使用部门应制定审计结果运用的细则,规范处理方式,使结果处理工作有章可循。各成员单位应定期向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机构通报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如:组织部门应及时将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调任、免职、辞职、退休以及表彰奖励、提拔重用情况,对被审计对象的教育提示情况以及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较差、问题较多,但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警示、诫勉情况,向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机构进行反馈。
(四)逐步推进审计公告制度
要按照政务公开的原则,积极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逐步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审计结果公开可结合工作实际采取以下几种方式: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向社会公开;以会议宣读形式向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干部职工公开;以通报形式向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系统或更大范围公开;以公告形式向五大班子公开等。
(五)进一步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一是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突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重大经济决策权、管理权和财经政策执行权的监督,强化对权力运行过程的跟踪审计。二是将传统审计方法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利用计算机批量处理数据的优势,将审计的范围由财务数据扩展到业务数据,同时积极探索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三是树立民生审计、绩效审计理念。审计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关系民生的社会资金和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即更加注重涉农、环保、节能减排、社会保障、土地出让、统计等政策执行方面的审计,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进行有机融合。四是增强审计报告的可读性,少用或者不用专业术语,做到通俗、易懂,使用者能够读懂报告所反映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