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现代文化种在各族群众心里 ——走进“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温泉县乌兰牧骑队
新疆日报网讯
故乡温泉,
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
丝路的北端,
有一片阿尔夏提草原;
那是我的故乡,
吉祥如意的生命摇篮;
……
太阳当幕灯,雪山为背景,草原做舞台,马背歌手努尔德别克演唱的一首蒙古族民歌《故乡温泉》,听得人如醉如痴。
9月12日,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那达慕草原节上,被誉为“马背文艺轻骑兵”的温泉县乌兰牧骑队的演员们,为牧民奉献一台丰盛的“文化大餐”。
“快50年了,年轻时就爱看乌兰牧骑的节目,如今老得都快走不动了,还是最爱听《故乡温泉》。每当听到这首歌,就像依偎在母亲的怀抱……”老牧民乔龙巴特深情地说。
不光是乔龙巴特这样的老牧民,草原上的人们对长期活跃在阿拉套山脚下的这支乌兰牧骑队,充满了眷恋和期望。因为,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歌舞与欢乐,更多承载了历史与时代赋予的使命。
1965年,乌兰牧骑队在温泉草原上诞生。当时队里虽然只有12名演员,但这支“马背文艺轻骑兵”的到来,让寂静的草原充满了欢乐。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支由草根人才组成的马背文化工作队,穿戈壁、跨草原、越沟壑,顶骄阳、冒严寒、迎风雪;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生活贫乏的情况下,为草原山区农牧民送歌献舞;一首首动人的歌被人们传唱,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被人们铭记。
温泉县地域辽阔,有广袤的草原,也有沟壑纵横的丘陵山地,农牧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乌兰牧骑队的演员们,去草原牧区演出,马队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演员们每次骑马上山进草原,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64岁的蒙古族歌手江姑讲述了一个难忘故事:一年夏天,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去安格里格乡演出,马队走到沙雷比留克草原时,突然天降暴雨,猛兽般的洪水冲断了道路,演员们被困在了草原上。眼看天就要黑了,正当大家又冷又饿快要绝望时,牧民们翻山涉水,冒雨送来了肉干、油馕和马奶子,让演员们感动得直掉泪。
“每当想起这些,我就会用心为牧民歌唱!”4岁开始唱歌,14岁进了乌兰牧骑队的江姑,天生有副好嗓子,擅长演唱蒙古长调和短调。20年前,她参加了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举办的“国际蒙古长调演唱比赛”。她以浑厚独特天籁般的歌声,演唱了一首以家乡草原为题的民歌《米尔其克草原》,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一举摘得银奖。“这几十年中,我听过许多蒙古民歌,还是温泉的蒙古民歌最好听。”
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的乌尔娜形象出众、声音甜美,是草原牧民喜爱的歌手之一。这些年,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乌鲁木齐、内蒙古等文艺团体都曾想要调她,她都没走,留了下来。周围有许多人不理解,她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温泉是蒙古族短调的故乡,就如同小河淌水,流淌着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自己是一条小鱼,离开了生命之水,鱼儿还能活下去吗?
见到这位美丽的蒙古族姑娘时,她正站在台上主持节目。“真情换真心,就会传递快乐。”她给记者讲了前不久的一件事:7月20日,演出队去昆德仑牧场演出,牧民正忙着打草,全队20多名演员,卸下道具就帮牧民打草。傍晚,牧民干完了活帮助演员清理场地,当篝火燃起时,她站在草原上为牧民演唱了一首短调民歌《察哈尔赞》。那个场面十分震撼,唱到高潮时演员在台上唱,牧民们在台下和,英雄赞歌在草原上久久回荡……
40多年过去了,乌兰牧骑队始终保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常年活跃在农村集市、草原牧区,边防哨所。7月底,乌兰牧骑队来到距县城70公里的某边防连慰问演出,到了哨所后才得知官兵们在边境修路。队长巴音郭勒当即决定送歌舞上一线,演员们乘坐流动舞台车来到前哨,歌手吉日格力山深情演唱的一首《母亲的毡包》,让许多久不归家的官兵流下了热泪。
40余载长路当歌,乌兰牧骑队将真情撒遍了山水草原,成为温泉响亮的文化品牌。累计创作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歌曲、乐曲及舞蹈节目1000余个,开展送文艺下乡演出5800余场,创作的《温泉故乡》《母亲的温泉》《草原欢迎你》《丁丁萨吾尔登》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歌舞作品,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在草原上广为流传。
这支草原文艺轻骑队,还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赢得了多项荣誉。在文化部举办的“蒙古江格尔研讨会”上,荣获“江格尔”演唱二等奖;集体创编的舞蹈《草原欢迎你》参加全疆农牧区调演获金奖;在新疆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上,选派演员演唱的一曲长调民歌《米尔其克草原》一举夺得“金手鼓奖”。
最令队员们值得骄傲的是,去年乌兰牧骑队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这些年来,我们收集整理了蒙古族长调、短调等民间歌曲500余首,创作了萨吾尔登系列舞蹈,编排了舞台剧《察哈尔婚礼》,这些作品深受国内外群众的欢迎,上了央视和新疆广播、电视。我们要继续发扬‘马背上文艺宣传队’的光荣传统,把精神食粮送给牧民,把现代文化种在各族群众心里,让草原上的歌声永不落!”巴音郭勒说。(刘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