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在习近平的扶贫观里有多重要?

10.12.2015  11:14
原标题:精准,在习近平的扶贫观里有多重要?

未来5年,脱贫已成为举国上下一场必须要打赢的攻坚战。“精准”更成为脱贫之举成败的关键。

对扶贫工作有着深入思考,对贫困群众有着真挚情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考察和讲话中反复强调“精准”的重要性:

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

习近平为何如此看重精准?

贫困,发展中大国不协调的画面

扶贫一直以来是习近平牵挂和担心的事情,也是40多年来让他花费精力最多的事情。他曾说“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

当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可人均收入还排在世界第80位左右,国内仍然有7000多万贫困人民连吃喝等基本生活都成问题。

按照年收入2800元的贫困线标准,贫困人口每人每天的购买力只在7.7元左右。在北京,这些钱可能连一顿早餐都不够。

有媒体曾报道,在我国贵州一处苗族聚居的贫瘠石山区,孩子们住在山上,上学要爬十几公里的山,经过悬崖峭壁,还要躲避突然滑落的石头。村子里没有洁净的生活用水,也没有干净的厕所,人畜都住在一块……

这些情景,与常常“霸占”媒体版面的富人开豪车、出入高级餐厅、狂买奢侈品等画面是如此不协调。

在我国富裕的地方还有着食不果腹的贫困,这无疑反映了我国经济秩序的整体失守,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不是很高。

贫困问题,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心头之痛。

贫困,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2011年由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作出版的《贫穷的本质》一书曾指出,多年来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钢没有用在刀刃上。

贫穷是什么?是吃不饱吗?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吗?过去国家扶贫的措施基本是从吃得饱饭、能看病、能上学等方面入手来摆脱贫困,但为什么还有7000多万绝对贫困的群体。

很多人没去过贫困地区,不知道贫困人民到底有多穷。曾经有一部纪录片,片中几个场景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不知道原来要吃中午饭,因为他们长这么大,都没吃过;那些孩子冬天赤脚、衣衫褴褛,手脚全是烂掉的冻疮……

对于绝对贫困人民来说,他们每天挣扎在是否活得下去的现实困境当中,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储蓄,没有创收,甚至没有生活。

但比这些更糟糕的是,他们长期生活在与贫困对抗的绝望和冲突中,贫困均衡很难打破,他们“贫穷志短”,缺乏改变的欲望和信心。

因此,贫困地区的廉价资源和劳动力所剩无几,又缺乏内生动力。不管是外界一时的帮助,还是贫困人民一生的勤劳,或许都无法改变命运。

要改变贫困,就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我们要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拿出能改善他们贫困境况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