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东区:大棚育苗早“盘算”
2月18日,在米东区古牧地镇小破城村,村民们在温室内给辣椒苗添加营养土壤。(记者 黄杰敏摄)
春节还未过完,米东区农民就开始了春忙,他们盘算着今年要种些什么、干些什么,才能多挣些钱。
2月20日,记者来到米东区古牧地镇小破城村、西工村,羊毛工镇羊毛工村采访。
在小破城村一座育苗大棚里,村民汝庭正在翻土培育辣椒苗。“去年种的6亩芹菜没挣钱,今年不知道什么行情,再种些芹菜吧。”汝庭告诉记者,他去年种的辣椒、白菜、豇豆挣了6万多元钱。
古牧地镇是米东区蔬菜种植大镇,仅“春提早”大白菜的供应量就占到乌市市场上的70%左右。
“市场这东西不好说,千变万化,有可能去年卖得不好的蔬菜,今年兴许就好卖了。”汝庭说,有合作社做后盾,他们心里挺踏实。
他所说的合作社是润德绿苑蔬菜合作社,每年到了蔬菜集中上市期,社长马文明就与菜贩讨价还价,保护农户的利益。马文明说,听说自治区今年要在南疆新建3000座果蔬烘干房,他打算向政府申请一下,把大量上市贱卖的蔬菜烘干后再卖,减少农民的损失。
由于去年国内玉米收购价整体下调,米东区种植玉米的农户没得到多大实惠。
古牧地镇西工村一家合作社社长金勇去年向信用社贷款20多万元,种了630亩的玉米,“一年下来,付完农户的土地流转费,算是白忙活,没有挣上钱。”
今年,他打算贷款60多万元,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到1000亩地,“不种也不行,承包了土地总不能撂荒,希望今年玉米行情好转一下吧。”
相比玉米来说,去年米东区的水稻丰收,收购价也是近年来最高的。可由于人工费和秧苗成本的增加,有些稻农还处于观望阶段。
羊毛工镇羊毛工村稻农马明举说,他家有4口人,一共29亩水稻,今年如果水稻秧苗贵的话,他将把土地流转出去。自己不种水稻,每年少收入8000元左右,他在镇上上班每年有3万元收入,也够家里人生活了。
和马明举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不少农民。种啥不种啥,或者啥也不种外出务工,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都渴望着种得好、卖得好、挣得多,赶上好政策,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