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科技为先导万里若近邻 ——聚焦第五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科技合作论坛
□本报记者/李杨袁蕾
丝绸之路自古便是开放之路、合作之路。当前,我区已踏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征程,科技是将资源优势和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先导,寻求科技合作是各方共同的诉求。在第五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科技合作论坛上,各方嘉宾不仅看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科技合作方面已取得的丰硕成果,更表现出在更多领域、更高层次开展科技合作的强烈愿望。
一个中心撬动广阔合作
长期以来,新疆充分发挥与中亚国家相邻的区位优势,以全球化的视野,围绕“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参与上合组织科技部长例会合作机制,加快建设“中国—中亚科技合作中心”,积极推进“上合组织科技伙伴计划”,联合共建了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了一批资源环境、新能源等境外项目,建立了双边、多边的科技展览、成果推介、人员培训等合作交流机制,新疆已经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科技合作的基地、主渠道和窗口。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巡视员叶冬柏说,中国将依托“中国—中亚科技合作中心”,把中国、中亚国家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开发区的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各方优势资源纳入到“中国—中亚科技合作中心”的框架内,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合作、培训交流。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科技合作中心。我们将通过境内外中心的建设,使各国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培育以绿色经济,智能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区域产业升级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造福沿线各国民众。”叶冬柏说。
参会代表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是中国的“独奏曲”,而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合唱”。在科技合作领域更是如此。这种合作的可能性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以往合作的坚实基础上。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中国新疆已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在植物栽培、畜牧业、矿产资源勘测、有色金属、地震预测、洪涝干旱、新能源、环境保护等20多个领域与中亚各国进行合作研究。自2000年以来,在中国新疆的倡议下,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就阿尔泰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问题成功举办了七次国际会议,深化了区域合作。
“俄罗斯科技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的发展速度落后于中国,在这方面值得学习中国的经验。”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科学城距离中国新疆很近,希望双方能共建科技园区。“我们还希望学习中国的高科技园区管理制度,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一些特别的优惠政策。”
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农业大学校长努尔扎兹耶夫·茹孜别克说:“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新疆都位于中亚,土壤和气候条件相似,这使我们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关系紧密。近几年,中国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的专家们,与我国科学家开展了8次有关吉国土壤、水资源和气候的联合考察。我校还与该研究所建立了水资源SD模型工作室、自动气象站等等。未来在农业方面,一定会有更多合作。”
塔吉克斯坦科技大学副校长密尔卓·玉素波夫说,新疆利华棉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具备较强实力的企业,2014年开始在塔吉克斯坦投资农业项目,目前已投资超过4亿元人民币,在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建设了10余万亩高标准的现代化农业基地。目前双方正在联合开展农业技术研究,力争将利华棉业在塔吉克斯坦的农业项目做成标杆项目,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
瞄准前沿带动产业升级
尽管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间的科技合作正值“蜜月期”,但与会专家表示,现阶段的合作更多局限在能源领域和一些低附加值产业上,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须以经济结构转型、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向着更加高端、前沿的领域迈进。
中国驻哈萨克斯坦使馆科技处负责人苗雪婷说,中哈间科技合作要在重点领域深挖合作潜力,选择既符合两国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又能尽快落地的项目。近些年,在中国科技部的支持下,中科院联合国内多家科研院所、高校与哈萨克斯坦及中亚各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区域生态恶化、资源危机等一系列重大难题上成果丰硕,今后可以有更大作为。
她说,中哈两国今后将在智能技术、数控网络系统、未来能源、设计与工程学领域加强合作。哈国政府对于这些领域十分看重。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安德烈·杰奥福瑞·莱恩是一位天文学家。他说,成功的天文学研究离不开国际合作,正因为这个原因,他多次访问新疆天文台,期待今后能在脉冲星研究方面有更多合作机会。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新说,公司始终致力于将中国电力建设经验与世界分享和共享,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电力能源科技合作。2005年以来,先后为美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高端装备,为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伊朗、沙特、哈萨克斯坦、赞比亚、肯尼亚和安哥拉等6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涵盖勘测设计、工程建设、设备供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培训服务等一体化解决方案。
他建议,与会各国有关部门和优秀企业共同设立科技合作论坛秘书处,作为论坛常设机构,并建立定期的沟通交流机制,立足丝路沿线各国及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科技创新合作来推动更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推动在国际能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领域的合作,最终实现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