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新疆第一个民族团结模范县泽普县的经典故事

20.05.2015  13:27

    每逢过年过节,泽普县维吾尔族农民和汉族农民都会相互走访问候、拜年,长期以来相濡以沫的生活使各民族邻里之间亲如一家。(资料片)

泽普县维吾尔族农民和汉族农民经常在一起参加互动游戏活动,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记者朱明俊摄

    新疆日报讯(记者朱明俊摄影报道)2015年5月8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泽普县委书记刘四宏捧回了一块沉甸甸的奖牌——“民族团结进步奖”。30年前,泽普县就成为了新疆第一个民族团结模范县。30年过去了,该县各族群众依然初衷不改,始终坚持相濡以沫、和谐相融,共同建设着自己的美好家园;同时,他们也用朴实和真情,共同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民族团结的经典故事。

    “团结村”的故事

    ——生产互帮互助,生活不分彼此

    67岁的庞永富,是新疆泽普县维吾尔族农民与汉族农民和谐相处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也是一部泽普县近50年变化的活历史。50多年在阿依库勒乡生活的经历,深深地刻在了他脸上和额头的皱纹里。

    回想50多年前,穷困也是留给庞永富最初的记忆:“公社离县城5.5公里,那时还是土路,县委大院还是土块围起的房子,农民都穿得破破烂烂,住在土房子里。吃的菜,只有少量的黄萝卜、土豆等几种。

    当时,14岁的庞永富随母亲和一批自流来疆的汉族人来到了叶尔羌河畔的泽普县阿依库勒乡。庞永富所在的汉族农民居住村,就被称为“团结村”。

    “团结村”的汉族村民将他们带来的蔬菜种植技术,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居住在邻村的维吾尔族农民。种植蔬菜技术的推广,让这里逐渐变成当地最富庶的地方。

    阿依库勒乡乌其吐玛村的亚森江·阿布力孜住在庞永富的对门,两家仅隔一条马路。这个36岁的年轻人7年前开始跟庞永富学种土豆。过去几年里,他承包的17亩地,除了土豆还种皮牙子(洋葱)、核桃、西红柿、红枣等,一年纯收入在6万元左右。

    他家曾经一贫如洗,过去的穷困从院里不同年代的房子便能看到:左边是一间墙皮夹杂草梗的黏土房,屋内只有一张土炕,亚森江在这里出生;右边是面积稍大的两间房,刷过水泥、铺过地砖,建于上世纪90年代,亚森江在这里成长。

    亚森江即将搬往他的第三处房子———离老房子200米远的一栋乡村别墅。这是一片由83套新房组成的具有维吾尔民族特色的新居。2014年,阿依库勒乡实施富民安居工程,亚森江参加了这项工程,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小二楼,连装修花了22万元。

    乌其吐玛村村委会主任努尔买买提·卡德尔江也住在这里。他说,这里部分维吾尔族村民富起来的经验就是:汉族农民种啥我们就学着种啥。现在邻村汉族农民说,维吾尔族农民种的菜比他们种的还好!

    在一个以维吾尔族农民为主的居住区,当年像庞永富一样的汉族农民视语言为一道很难跨过的鸿沟。三五年后,庞永富和“团结村”的汉族农民都能用一些简单的维吾尔语和相邻的维吾尔族农民打招呼。邻村的维吾尔族农民也能够用汉语简单地向汉族农民问好。

    “他们特别纯朴,对我们也很好奇,认为汉族人的脑瓜子活,都愿和我们交朋友。”庞永福说。

    如今,“团结村”的汉族农民与周边的几个村的维吾尔族农民早已融入在一起。维吾尔族农民家里的菜地里出了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汉族农民,无论那个汉族农民,对维吾尔族农民都能做到有求必应。汉族农民家里的劳动力不够,只要打个电话,邻村的维吾尔族农民就会不约而同地赶来帮忙。

    就这样,从庞永富到他的儿女们,几代人与邻村的维吾尔族农民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之间习惯了串门,遇到正吃饭毫不客气端起碗来就吃;要使用农具,吱一声就拿走了。更有趣的是,很多汉族农民操着甘肃腔说着维吾尔语,邻村的维吾尔族农民听得很亲切。而有很多维吾尔族农民则是说着一口甘肃腔的汉语,如果不见其人,只听其声,真以为是甘肃农民在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