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效应长期积累危害人群健康,专家建议 以健康风险控制为准则完善标准体系

23.08.2016  18:34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8月19日~20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专家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但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环境污染形势日趋复杂,呈现传统污染与新型污染并存的局面,污染效应的长期积累使得对人群健康的累积危害进入全面显现期。

  那么,我国环境与健康领域目前存在哪些突出问题?未来应从哪些方面加强相关工作?

  问题

  现行法规标准体系与健康问题衔接不够,诸多环境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与健康问题,近年来颁布和修订了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编制并实施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等,制修订了水、土壤、大气等环境质量相关标准,启动了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和典型地区居民重金属环境总暴露调查等。

  不过,主要从事环境流行病学和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所长施小明研究员也指出,由于我国环境健康工作起步较晚,现行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与健康问题衔接不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境健康事业的发展。

  那么,我国目前存在哪些主要环境与健康问题?对此,施小明认为,我国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饮用水安全存在诸多健康风险。他近日在《环境与健康展望》(中文版)撰文指出,我国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3,约1/3水体不能用作饮用水水源,上亿人饮用水不安全,2014年我国介水传染病人数达226万。

  同时,施小明表示,我国饮用水净水工艺相对落后,仅10%左右的市政供水单位采用了深度处理和特殊处理工艺,消毒副产物对饮用水二次污染严重,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及抗生素等水中新兴污染物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另外,由于地质原因,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也是突出的饮水安全问题,我国是全球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其次,施小明指出,我国土壤呈现荒漠化及沙化趋势,土壤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污染严重,部分地区土壤污染健康影响已经显现。

  研究表明,我国土壤污染以无机污染为主,无机污染以镉等重金属污染最为突出,部分镉污染地区居民健康受到影响。农药面源污染严重,尽管有机氯农药已逐步退出市场,仍有近2%的土壤监测点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超标。同时,农用地膜老化、电子垃圾、废旧塑料制品及普通废旧塑料(儿童塑料玩具、塑料瓶等)处置等产生大量的POPs污染,部分监测数据显示污染企业周边居民的多溴联苯醚(PBDEs)、多氯联苯(PCBs)等POPs内负荷显著高于对照区。

  雾霾频发,且室内装修及家用化学品使用带来新的室内污染。施小明表示,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室内污染同样不容忽视。室内固体燃料燃烧是我国室内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如室内燃煤污染是云南省宣威市肺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也是我国煤烟型地氟病和砷中毒的主要危险因素。施小明表示,改造炉灶对上述疾病影响显著。

  装修污染也成为当前突出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根据调查,室内甲醛超标率平均约40%,最高超标率为74.3%,室内装修污染与哮喘、过敏性疾病及病态建筑综合征等相关。近些年来,家具及装饰材料中的溴化阻燃剂及儿童玩具中增塑剂等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严重。此外,家用化学品和个人护理用品等新兴污染物在室内的污染日益突出,其健康风险值得关注。

  施小明强调,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环境健康问题,我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趋势一致。气候变化对我国居民健康也存在一定的威胁。

  据WHO估计,从1970年~2000年我国每年每百万人口中有2~4人死于气候变化。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气象因素的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最新的气候变化健康预估研究显示,到2080年,北京市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将可能增加一倍以上,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在我国不容小觑。

  此外,施小明还指出,我国还存在电子垃圾污染、粪便无害化处理、增塑剂等新兴污染物,电磁污染、重大水利工程以及多途径—多介质复合环境污染等环境健康问题,也亟待解决。

  对策

  未来需从健全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机构和能力建设等多方面入手

  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规模快速增长,以及老龄化趋势严重等都会给我国环境健康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亟须进一步完善基础,全面加强环境与健康工作。

  施小明建议,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与健康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根据各部门职能、工作基础和技术优势,规定各部门各级环境健康机构在应急响应和环境健康工作中的责任、义务及工作程序。

  以健康风险控制为准则,逐步完善环境健康标准体系。施小明认为,应推动和建立以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为基础的环境健康标准制定制度,根据我国环境健康问题特点,利用环境健康监测数据、环境毒理学评价数据和人群健康影响评价数据,制订中国环境健康标准。

  施小明表示,应建立国家环境与健康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继续做好现有饮用水、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等环境与健康监测工作,加强室内环境质量与健康监测、环境暴露人体生物监测(环境化合物在人体内暴露水平监测),形成反映环境质量、人群暴露、健康效应和结局的全链条的监测体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环境与健康跨学科数据基本数据集,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点,收集大环境数据与大健康数据,开发数据分析和预测预警软件和风险评估与预警工具包,加强以人群健康为导向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预警,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全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风险预警工作。

  开展环境危害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和跟踪评价。施小明建议对新《环境保护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与环境健康应急有关的条例进行分析,探究行政主管部门和技术支撑部门的不足以及环境危害事件和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时的公众需求,对比国外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应对上述事件制定与发布指导准则和经验,从管理和技术层面上分类提出中国应对上述事件的应急响应预案和技术规范。

  人才是事业的基础,加强工作机构和队伍能力建设是推动环境与健康工作的基本保障。施小明认为,未来应加强全国环境健康人才的交流,促进学科交叉和项目合作,培养环境健康高层次人才;通过环境健康事件现场调查、人员培训和基层锻炼等方式,培养环境健康实用型人才,逐步建立和壮大中国环境健康专业队伍。

  深入开展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如进一步开展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在农村地区广泛普及卫生厕所;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机制,防止农村生活垃圾的二次污染。

  公众环境与健康意识的提升,是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的重要推动力量。施小明建议,广泛开展公众宣传、信息交流和风险沟通,进一步增强环境健康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环境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适时针对雾霾污染、高温热浪、仓库爆炸、管道泄露、垃圾焚烧等公众关注度高的环境健康问题,在全国省级以上专业技术机构官网及公众微信号发布健康防护指南及疾病预防的建议等,开展风险交流,增强公众环境健康风险判断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施小明还指出,应加强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如设立重大科研项目,针对中国污染水平高、公众关注度高的环境健康问题开展研究,为我国环境健康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重点开展空气污染健康影响、饮用水安全、气候变化与健康等领域的法律法规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和管理经验交流,为我国履行相关环境国际公约提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