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届科普微电影大赛闭幕 新疆9部参赛作品全部获奖

27.11.2014  13:23

近日,从中国首届科普电影文化周(展)上传来喜讯,在刚刚结束的中国首届科普电影文化周暨首届科普微电影大赛上,新疆选送参赛的9部科普微电影作品全部获奖,其中,反映新疆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科普微电影《河之源》获一等奖。

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阿尔泰山的东端,横跨富蕴、青河两个县,是新疆内陆干旱区湿地资源、天然林资源、珍贵特有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为集中的分布区域;是新疆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区,新疆北部的天然生态屏障,更是我国乃至世界备受关注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2010年,在国务院编制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阿尔泰山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被划为国家限制开发的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保护区拥有56504公顷的湖泊、河流、沼泽等天然湿地。众多沼泽湿地经过多年沉积,逐步形成新疆最年轻且保存最完整的较大规模泥炭沼泽。这些被称为天然蓄水库的湿地,涵养着近50亿立方米的水源,孕育出5条年径流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的河流。其中由库依尔特河、卡依尔特河和喀拉额尔齐斯河汇聚而成的额尔齐斯河常年奔流不息,最后注入北冰洋;而由大、小青河汇流而成的乌伦古河,是新疆北部地区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最后注入我国十大内陆淡水湖——乌伦古湖,成为新疆优良的渔业基地。生物多样性是保护区的显著特点,丰富的植被类型和数量众多的野生动物,如果再加上形态各异、难以计数的昆虫品种,两河源自然保护区堪称“生物百科博物馆”。

2001年9月,为了保护发源于阿尔泰山的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源头的生态系统,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新疆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旨在强化两河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两河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内设5个职能科室,建立了5个管理站,15个管理点,拥有一支57人的生态管护队伍。保护区推行社区共管模式,成立了由保护区、边防派出所、当地乡政府、村委会代表和威望较高的辖区牧民组成社区共管联席会。保护区通过入户走访,对辖区牧民进行生态教育宣传,建立了详尽的社区档案,并积极解决他们生活中的交通、医疗等困难,努力筹建合作社,为牧民增收拓宽渠道,定期举办阿肯弹唱会,不断增强牧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保护区已逐步形成“居民共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了两河源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2010年以来,保护区多方争取资金,修复保护区内非法采金、开矿所遗留的生态创伤,对1500亩区域进行刺丝围栏,安装滴灌,播撒草籽、种植茶藨子,总体成活率达到98%以上;每年利用“世界湿地日、环境日、爱鸟周”等纪念日加大生态教育宣传力度,上街头、入社区、进学校,积极推动生态教育特种旅游,不断加强社会各界对两河源自然保护区生态重要性的认识。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规划名录,获得全球环境基金支持项目,为两河源的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2013年,保护区被命名为自治区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另外,新疆选送参赛获一等奖的微电影作品还有《寻找爸爸》《在山那边》;获二等奖的有《张泉年的微生活》《密室逃生》《过年》;获三等奖的有《妈妈的眼睛》《清·澈》《手记》;自治区科协获得本届大赛优秀组织奖。中国首届科普微电影大赛旨在利用微电影的特殊传播方式演绎现代科普知识,利用新媒体平台使大众传播的大众性得到充分延展。以微电影的形式,使科普这种相对枯燥的题材,在视听语言的表达下,变得生动活泼、易于接受。此次全国首届科普微电影大赛共有12个省(市、区)的120多家单位报送了微电影作品1200余部。根据大赛宗旨和评审要求,评委们共评出38部作品获得优秀科普微电影作品一、二、三等奖,两个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奖。

                                  (林业厅湿地办  刘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