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让二十七团鹅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7.12.2014  18:47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七团,地处焉耆盆地中部,因与博斯腾湖相邻,在那形成了一道北方少有的风景——湖水微波荡漾,湖边成片的芦苇荡成了各类候鸟栖息的地方,泛舟其中时时传来待哺小鸟的声声呼唤,仿佛使人置身与画中。该团依托环境资源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兵团和二师政策支持,充分利用水草肥美的湖滩、湿地,坚持发展鹅养殖与加工特色产业,经过几年的科学发展,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现已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并具备完善产业体系的鹅产业基地。      一、“南鹅北养”创新发展思路      刚发展鹅产业时,因引进的鹅苗成活率不高,鹅孵化率低,鹅养殖投入产出比低下,职工群众积极性受到影响,发展鹅产业受到了质疑;该团党委认真分析研究后采取积极措施,一是让职工群众认识到27团虽地处新疆南疆,但受焉耆盆地博斯腾湖小环境气候影响明显,具备南方鹅种饲养条件。二是积极邀请专家来团开展技术指导,举办培训、讲座,提高职工群众的养殖与管理水平的同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了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工作。三是及时制定出台了优惠的补助政策,加大了扶持力度。近年,27团党委始终坚持了做大、做强鹅产业的发展思路,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有力保障了这一产业的茁壮成长。      二、“公司+基地+农户”创新经营模式      经过几年的发展与实践,该团已探索出一套“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的种鹅繁育场为中心,结合农户分散养殖,扩大种鹅繁育规模,最后再由种鹅场收购种蛋,进行科学孵化,为市场提供品质优良、见效快的商品鹅;养殖户在养鹅当中,零投入,龙头企业前期免费提供鹅苗、饲料,免费技术培训,免费帮助职工防御,养殖户把鹅苗领回后,经过3个月时间的养殖,公司再在进行回收,回收时扣除鹅苗、饲料费用,其中的差价就是养殖户的纯收入了。该团养殖户祁海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以每只13.5元的价格从龙头企业把鹅苗接来,等养到70到75天的时候,基本上(体重)能达到3.8公斤到4.2公斤之间,这时龙头企业再按每公斤13.5元的价格统一回收,把人工成本除掉以后,每只基本上能挣5到8元钱,毎年我可以养3万只到5万只,如果养得好的话也能挣20多万。      这两年,该团按照“标准化繁育、饲草化养殖、规模化发展、现代化加工、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企业加强了内部管理,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增强,逐步建成了集种鹅繁育、鹅苗孵化、饲料加工、商品鹅养殖、屠宰冷冻冷藏、鹅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作为27团鹅产业的龙头——天湖鹅业公司今年预计总产值可达6500万元,企业计划在“十二五”末,带动团场及周边地区养殖商品鹅200万羽,发展多品种种鹅5万羽,并以提高产业链各环节科技含量为抓手,实现产业综合效益的进一步提升。27团鹅产业已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为助力鹅产业发展,近年,27团积极与石河子大学、西南大学等疆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聚集各类科技资源,申报并承担了“优质肉鹅繁育养殖与加工产业化技术示范”、“ 肉鹅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绒肉兼用型霍尔多巴吉鹅养殖技术应用与产业化示范”等国家、兵团各级科技项目,开展了品种筛选、孵化、养殖基地规划与设计、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控、饲料配方和饲料生产加工、鹅产品精深加工、冷冻冷藏等关键技术攻关及示范推广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是为27团培养了一只鹅产业技术人才队伍。通过几年科技合作的培养与实践锻炼,27团已形成了一只二十余人的专业技术队伍,他们已成为鹅产业各环节生产、技术工作中的骨干。二是产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在27团鹅养殖场内自动给水系统、自动恒温系统、自动投食系统、自动消毒系统等现代化养殖设施一应俱全;通过开展科技攻关,鹅繁育较原来提早一个月;孵化场内配备了数码程控孵化机,通过对孵化技术的科技攻关,孵化率由原来的90%提高到了95%;通过开展鹅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攻关,鹅系列产品质量得到提高;三是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品牌信誉逐步建立,产业链进一步延伸。该团已开发出“白条鹅”、“麻辣风鹅”、“鲜香风鹅”、“风干鹅”“鹅掌、翅、凤爪”等“香风王”牌系列清真产品,并已形成了较好的销售市场;目前,27团正通过产学研合作,对鹅毛、鹅绒、鹅内脏等副产品陆续进行了开发,并积极通过招商引资进行产业转化。

  在科技的助推下,27团鹅的养殖规模由当初的几千只发展到现在100余万只,产业从业人员数由当初的几十个发展到现在400余人,产值由当初的几百万元发展到现在上亿元;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正逐步成为带动团场发展、促进职工增收的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