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社区里的暖心故事
“由各族居民组成的‘马兰花宣讲队’是我们社区的文化品牌,每周都有各种民族团结主题的文艺演出。”71岁的“马兰花宣讲队”队长蒋文英说,“我们这个社区是2012年新建的一个小区。居民既有城镇的拆迁户,也有农村搬迁来的农牧民,少数民族占一半多。在社区‘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社区党支部的带领下,民族团结的暖心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沙吾列的烦心事解决了
社区蒙古族干部卓·布力根负责的片区,高龄老人、残疾人、低保户、低收入家庭比较多。
“群众需要什么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群众有什么困难,我们就解决什么困难。”布力根把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尽力寻找解决办法。
哈萨克族居民沙吾列·加马力汗是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三中的退休教师,她家在2013年因拆迁住进该小区。沙吾列的丈夫去世多年,全家4口人全靠沙吾列的退休工资生活。
沙吾列34岁的大儿子海依拉提·卡马力哈孜身患疾病,每月仅药费就需要上千元。庆幸的是她的小儿子阿依巴提·卡马力哈孜在社区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
如今,26岁的阿依巴提有了女朋友。对此,沙吾列既高兴又发愁。“儿子该结婚了,当妈的就盼着这一天。但转念一想,结婚需要房子呀,没房子咋办?”这可愁坏了沙吾列。布力根得知沙吾列家的难事后,就跑前跑后帮她解决。
“4月30日上午,布力根来我家说,沙吾列阿姨,根据政策我帮你儿子申请了一套60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5月10日就可以拿到房子的钥匙了!”沙吾列对记者笑着说道,“当我听到后,心里一块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我对两个儿子说,你们要谢谢你们的蒙古族大姐布力根!”
“沙吾列阿姨,不要谢我,这是我应该做的。要谢你就谢党的惠民好政策!”布力根对沙吾列说。
“跑腿儿子”给亲戚送温暖
“妈,您最近身体咋样?”“身体好着呢。”这是5月5日上午,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驻巴音西尔格社区“访惠聚”工作队队员于文谦和社区蒙古族结对亲戚普尔瓦·布鲁根的对话。
“他跟我的儿子一样,我办不了的事,就由这个‘儿子’来办。”布鲁根眉飞色舞地给记者介绍起她这个“儿子”来。
4年前,布鲁根一家搬进巴音西尔格社区。由于夫妇俩退休早,丈夫体弱多病,儿子有智力障碍,年事已高的布鲁根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
于文谦了解这些情况后,就和布鲁根结为亲戚,两家人经常走动交流。
“说实话,我‘妈妈’家就缺一个跑腿的人,我愿意当她的‘跑腿儿子’!”于文谦笑着对记者说。
每周,于文谦一家人都要来看望老人一两次,买菜买肉、帮老人干家务,再做上一顿香喷喷的饭菜,两家人其乐融融。
于文谦有时因工作忙,几天不去布鲁根家,布鲁根就会打电话询问。只要做点好吃的,布鲁根第一时间就想到这个“跑腿儿子”。
“几年来,多亏了这个‘儿子’跑前跑后帮我照顾家里。”布鲁根感激地说。
为方便“儿子”来家里,布鲁根还将自家的房门钥匙给了于文谦一把。于文谦说:“老人家情况特殊,为了便于照顾,我也就拿了。”
社区干部“走心”服务结硕果
孙圆是巴音西尔格社区居委会主任,他的“亲戚”是社区哈萨克族居民古丽扎提·巴格达西。古丽扎提是该县莫特格乡套瓦契村人,2014年在该社区买了楼房。在村里,古丽扎提和丈夫还有60亩耕地。
“孙大哥,我家今年要扩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由去年的20亩增加到40亩。”5月5日下午,古丽扎提见到孙圆时说。
“好呀,你扩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符合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孙圆说,“中央一号文件说,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
“牛的防疫针打了没?”孙圆又问起古丽扎提家18头牛的防疫情况。
“3年来,孙大哥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科技种田、养畜知识。只要我们在村里居住,他每个月都来。在他的指导下,玉米亩产由过去的5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800公斤;牛由五六头发展到18头。”古丽扎提对记者这样谈起她的“孙大哥”。
针对占社区半数的“冬城夏村”式的“两栖”居民,社区党支部要求结亲干部问困难、谈农事、话增收,努力转换角色,以农民身份融入农村生活。
“社区干部也要与时俱进。比如,为亲戚谋划脱贫致富路子、办理小额贷款、申请补助补贴等。”孙圆深有感触地说,“只有把亲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走亲才能‘走心’,交流才能‘交心’。”
蹲点日志
用“绣花精神”为民办实事
陈晨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布克赛尔镇巴音西尔格社区的“访惠聚”工作队和社区党支部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稳步推进,从各族群众生活、工作、学习等日常小事入手,促进文化嵌入、经济嵌入、社会嵌入和感情融入,拉近了各族群众之间的距离。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把社区居民的事情办好、办实,社区在每个管理网格都配备了网格党小组,将党小组建在网格上,认岗领责后的党员行走在网格中,主动联系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保证了社区各项工作始终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增进了网格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和情感共同体。
“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跟你有多亲。”实现总目标,就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需要多接地气,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并用“绣花精神”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事、真心诚意地帮群众解难题。只有这样,群众才会与你交心,才会对你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