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专访新疆且末县委书记朱新 打造“碧水蓝天 绿草茵茵 牛羊成群”的且末

28.03.2015  11:41

人民网且末3月28日电 (罗继娜)“河有多宽,沙漠就有多近”,一句话道出了新疆边陲县城且末祖祖辈辈与风沙抗争,为沙漠点绿、争夺人类生存环境的毅力和决心。26日,新疆且末县委书记朱新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就“且末防风治沙及未来发展的定位”等话题,描绘“碧水蓝天、绿草茵茵、牛羊成群”的且末新画面。

且末县委书记朱新赴基层与基层党员干部一起防沙治沙筑沙障。

论发展,防风固沙是永恒的话题

创造清新秀美的生存环境,且末面对的最大问题是风沙危害十分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据有关资料表明,且末县一年有浮沉和扬沙天气约192天,也就是说全年有一半以上的风沙扬尘天气。

据朱书记介绍,1998年县委提出建设生态走廊,防止风沙侵入县城、侵入河流;2010年落实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围绕长治久安抓发展,以民为本,民生连民心。2011年,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规划实施30万亩治沙植树造林,打造清新秀美的人居生存环境。

截至目前,且末县在沙漠边缘和绿洲外围沿线兴建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良田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成为新疆沙漠化治理的典范。

光治沙不够,让沙漠成“聚宝盆

沙漠里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和希望”,朱书记说,这几年来,且末县治沙成效显著,沙漠已成为当地发展的“聚宝盆”,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朱书记透露,“2010年,去内蒙古考察沙漠化治理,拜访新疆中科院沙漠治理专家,在塔中基地沙漠研究所培育梭梭。为了全面了解且末沙漠化实情,组织县上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徒步沿着沙漠走了一天,观察地形地貌和沙漠特征。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朱书记提出治沙三种模式,即引入社会资本,积极融资,为企业提供优惠条件,如修沙漠公路主干道、拉电网、打井,目前已有北京、陕西、河南、河北等地的企业认领沙漠,“企业看到了经济效益,我们看到了生态效益。

结合破解乡村集体经济薄弱难题,把部分沙地分给乡村,每乡500亩,每村200亩。按一亩地产300公斤大芸,每公斤大芸15元计,每亩收入4500元,去掉成本有3500元,一个乡的集体收入就是100多万元。“目前,正在探索从管理机制上解决发展成效问题,设想包地到户,提高农民的种植管理积极性。

核定了事业编制,增加公益性岗位,确保防风治沙工作落到实处。这样,产生了效果,沙漠才会真正成为热土。

借地域优势,描绘美好蓝图

在沙漠里生态治沙,在农区发展红枣产业。大力营造防护林建设且末有条件:现在已有红枣面积17万亩;已经治沙造林9万亩;且末县境内还有2个团场,1个监狱,加起来也有几十万亩。到2020年,防护林大县不是很困难。创新思维,利用且末的水土资源,县境内有8条河流,地表水年径流量18亿立方米,地下水储备8亿立方米,完全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碧水蓝天”有盼头。

朱书记还算了一笔账:且末县拥有优质荒地近200万亩,如果1亩优质草场养5只羊,就可以养1000万只羊。县里有天然草场2547万亩,如果5亩草场养1只羊,就可以养约510万只,新疆有40000多万只羊,而如此算来,仅仅且末县就养殖了1500万只。届时,“绿草茵茵、牛羊成群”的且末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