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战果凸显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突破了八大关键技术,形成了五大资源开发和四大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新模式。最近由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编制的《全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报告(2014年)》中显示,我国40个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总体进展良好,成效十分显著。
创新机制提供保障
为落实国家资源节约优先战略,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建立一批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的要求,2011年,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启动建设首批40个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性强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据了解,首批示范基地主要以能源矿产、国家急需大宗支柱性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为重点,涵盖了油气、煤炭、有色、黑色等七大领域,涉及资源类型占全国资源储量50%以上,产能规模居全国前列,对我国矿产开发全局具有重大影响。
“示范基地建设将实现四大目标:一是解决有全局意义的综合利用问题,取得显著资源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盘活和增加一大批资源,显著提高国内资源供给能力;三是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形成规模效益;四是总结形成一批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和规范。”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副司长鞠建华表示。
示范基地建设作为新生事物,技术性强、涉及面广、综合协调难度大。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和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机制,采用综合手段加快建设,大力推进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相统一,充分调动中央、地方和企业各方积极性。
“加强部、省、企三方合作,构建共同责任机制”是示范基地建设的一大创新。2011年10月27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同21个有关省(自治区)人民政府、6家中央企业签署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合作(共建)协议》,发挥各自政策、组织、技术优势,构建示范基地建设共同责任机制。
“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是示范基地建设管理机制的一个重大创新,进一步落实了共同责任,明确了各方的义务、支持措施以及建设目标,强化了对示范基地建设的指导和监管,为示范基地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体制保障。”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处处长薛亚洲表示。
同时,上述两部还健全完善示范基地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政策,严格规范各项管理工作,先后下发《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管理办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规范了申报条件与标准、建设程序与要求、监督管理与考核等,明确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和要求;做好示范基地建设的服务与监管,确保了建设的进度和成效;强化在资金支持、资源配置、项目审批和技术指导4个方面的主动服务;加强建设进度和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开展了年度核查和中期评估,并委托第三方独立机构开展了中央财政资金独立核查,确保了资金使用不出问题,使项目实施取得成效。
2013年,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对首批示范基地建设进行了中期评估。评估结果表明,2011年~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资金85亿元,带动矿山企业投入资金437亿元,投资带动系数为1∶5。40个示范基地所包括的各重点项目均已开工建设,总体进展良好,资金使用比较规范。绝大多数示范基地做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部分工程已经完成,成效显著。
依靠科技突破难关
“突出科技支撑作用,研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解决具有全局意义的综合利用问题”是示范基地建设的主要目标。近年来,示范基地与中外知名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了研发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据粗略统计,目前已有133个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到40个示范基地的平台建设,联合设立了41个研究中心、10个重点实验室、7个院士工作站、6个博士后工作站或人才培养基地,共设立科研项目203个,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产学研的有机融合促进了不同层面的技术攻关,突破了多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技术难点,将一批低品位、共伴生和难利用资源变成了经济可采资源,资源经济效益显著。
据了解,示范基地建设以来,共形成八大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一是低渗、超低渗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均单井产量由原来的2吨提高到8吨~10吨,提高3倍~4倍,使一次井网采收率提高3%~5%,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的效益开发;二是油页岩等非常规能源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利用,为我国能源资源的开发找到了新途径;三是页岩气勘探开发试点取得突破,展现了我国页岩气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推动建立了页岩气勘探评价、分段压裂等技术体系规范;四是创新“以矸换煤”绿色开采方式,消除了传统煤炭开采的弊端,达到了减少占地、减轻塌陷、减少污染、增加资源的“三减一增”效果,实现了煤炭开发方式的重大变革;五是钒钛磁铁矿等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在解决钒钛磁铁矿提钒难题的同时,实现了钒废水和废渣的全部利用;六是有色伴生多金属资源实现高效综合回收,比如江西铜矿通过采选规模化、设备大型化、采选高效化,运用高效选矿技术,实现了含铜0.25%~0.3%低品位矿石的综合利用;七是难利用固体钾盐开采和低品位胶磷矿选矿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比如青海盐湖示范基地利用老卤(废液)溶采盐湖中低品位固体钾矿,既节约了淡水资源,又减少了废液排放,盘活了近2亿吨钾盐资源,再比如云南磷矿首次将浮选柱应用于胶磷矿选矿,攻克了世界性难题,开发了具有自主产权的选矿新技术,入选品位由23%降至20.9%,在全国可盘活近30亿吨资源量,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磷矿资源的保障能力;八是低品位砂岩型铀矿勘探开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可带动我国铀矿资源的高效利用。
统筹推进创建模式
许多地方和矿企在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还统筹推进资源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环境,促进节能减排,加快矿地和谐发展,着力创新资源开发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推动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据了解,示范基地建设中形成了五大资源开发新模式:一是充填开采模式,以山东新汶、铜陵有色、开阳磷矿为代表,探索完善井下“以矸换煤”开采技术,有效提高回采率,大幅减少了固废尾矿占地,极大减轻了地面坍陷,资源环境效益显著,代表了我国井工开采矿山建设的发展新方向;二是采矿用地模式,以广西平果铝、神华准格尔煤矿为代表,通过改革试点,建立“剥离-采矿-复垦-归还”机制,边开采,边复垦,边归还,实现了采矿无痕,较好地协调了采矿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三是矿地和谐模式,以云南磷矿等示范基地为代表,践行“开一方资源,惠一方百姓,促一方发展”的科学理念,让地方政府、百姓参与矿山建设,共享开发收益;四是油气资源井工厂开发模式,以山东胜利油田、长庆姬源油田为代表,探索建立气藏钻井完井压裂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施工管理,变“一井一场”为“多井一场”,提高油田开发效率,节约开发用地;五是区域矿山建矿模式,以云南锡矿和铜陵有色为代表,将相应独立的矿山在平面和垂直方向上系统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开拓系统,解决了各矿山开拓工程重复投入和开拓方式落后不安全的问题,实现了集约化生产,为我国大量小型矿山高效集约开发探索了一条途径。
而示范基地建设中形成的四大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模式,同样令人振奋。薛亚洲介绍,推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和水平的有效举措,目前已经形成以神华准格尔、山西塔山、甘肃窑街为代表,包括“煤-电-铝”、“煤-油-电-热-材”、“采-选-运-电-材”等、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及产品附加值的煤基产业群发展模式;以安徽铜陵、广西华锡、甘肃金川、江西铜业为代表,形成“矿山-冶炼-加工-化工一体化”、发展矿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资源附加值、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模式;以白云鄂博为代表,逐步形成“铁-铌-钪-钛-萤石产业链”,从选铁尾矿中提取铌、氧化钪和萤石,从氧化钪和铌精矿中综合利用氧化钛,从传统的铁、稀土产业向铌、钪等高新技术材料领域全面发展,并开发高端钢种及新材料,实现产业全面升级的铁矿伴生资源综合开发模式;以贵州开阳磷矿为代表,形成“抓好两头,做大中间,矿肥结合,矿化结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实行主副业深度加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磷矿产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