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生态综合整治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成效显著
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南疆三地州(即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面积48.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10万人,少数民族占93.4%,农牧民年人均收入仅1800元,是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最为集中的居住区和国家级贫困县最为集中的分布区。长期以来,南疆三地州气候干旱多风,水资源短缺,荒漠广布,以山区草地退化、灌区盐渍化、沙区植被退化等为主要标志的生态环境问题极为突出。200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2号),特别强调“采取特殊措施,加快南疆三地州发展”,并将“绿洲防护林建设、盐碱地治理、防沙治沙”等列为南疆三地州发展的重点内容。由此不难看出,以人类赖以生存的绿洲持续高效发展为核心,兼顾山区草地修复和沙区植被保护,通过一系列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尽快形成适宜于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生态环境整治技术体系及其推广应用模式,为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对促进南疆三地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9年,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和自治区科技厅的积极组织下,由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牵头的“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生态综合整治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正式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拨经费1561万元。项目重点围绕制约南疆三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绿洲防护体系建设、盐渍化土壤改良、山区退化草地修复、荒漠河岸植被恢复等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通过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形成集经济型生态屏障建设技术、盐碱地综合整治与利用技术、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荒漠河岸植被恢复及合理利用技术等为一体的生态环境整治技术体系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范式,为南疆三地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项目实施以来,已筛选出了抗逆牧草品种10种、耐盐作物品种5种、耐排盐植物2种、抗逆性经济植物种9种。开发集成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绿洲外围经济型生态屏障建设、灌区盐渍化土壤改良、山区退化草地修复、荒漠河岸植被恢复等技术体系并实现了应用推广。建成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生态综合整治技术网络服务平台和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推广服务系统;构建了山区贫困牧民村落搬迁定居模式、盐渍化棉田的高产栽培与分期管理模式、绿洲外围经济型生态屏障可持续管理模式、荒漠河岸植被适度利用及可持续管理模式。建成了不同类型的试验示范区10个,总面积18265亩,推广面积15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9项,已授权9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编制了技术规程7部(其中行业标准报批稿1部),发表论文87篇,出版专著3部。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26名,培训各类人员8270人次。
近日,该项目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在北京组织的财务和技术验收。
(社基处 张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