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作家写百姓故事
舞台上,对白是京腔京韵,场景是胡同大院,人物就似多年前的老邻居,熟悉的话语、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事、熟悉的情……在东城区,10余位“百姓作家”创作了20余部百姓话剧,用原汁原味的百姓生活绘成一部部时代大戏。
供职于东城区非遗保护中心的杨建业,并不是专业的话剧作者,但他的一部《前门人家》,却得以在天乐园这一百年剧场上演,且座无虚席。“我们看中的就是这部戏特别真实,”天乐园负责人说,“写的是前门现在的变迁,特别有时代感。”
话剧里的故事,就来源于生活。
“我就是生在胡同、长在胡同的,”杨建业对记者说,“所以胡同里的生活就在我的心里。”长在天桥、工作在崇文门外,前门大街他可说是天天必去,“小时候过年去买年货,上班了天天骑车经过,没事就来这里逛逛。”几年前,前门大街迎来最大规模的修缮改造,负责非遗保护的他,与前门大街上诸多老字号的传承人有了更多的接触。
为什么不写一部话剧,把这些老字号、胡同里发生的故事搬上舞台,让更多人看到?他对记者说:“有了这个想法,就开始动笔,找老字号的经营者、老胡同的居民聊,把我生活中的那条胡同写出来。”
话剧里的生活,也在反映着北京城的变迁。
“前门改造,我们是不是要走了?”“改造后,我们这些老字号该怎么生存。”在他与居民、商户的交流中,大家那时都在想这些事,思索未来的生活和发展。
“我的戏,就用老字号的传承人为线索,既把老字号的传统写出来,又把年轻人的力图创新写出来。”杨建业说。于是,一部时长1个半小时,出场9个人物的前门现代题材话剧便诞生了,描写了新前门人和老前门人之间如何继承和发扬的一段隔代情,又反映了前门拆迁期间平凡前门人家的真实生活。
话剧里的细节,都是百姓点点滴滴的记忆,更接地气儿。
“专业的剧作家,他不一定对胡同生活有很多了解,即使体验生活,他了解的也不会太深入。”杨建业说,“但我们生活在胡同,对这里的人和事太熟悉了。写起来,人物、故事、场景都在脑子里。”
在观看《前门人家》剧目的时候,剧中人物一句“买桃酥,就得去正明斋饽饽铺”,让很多前门老居民观众记忆犹新。“特别亲切,”观众郑泰对记者说,“正明斋是咱前门的老字号,多年不见了,听到这句台词,以前的记忆又回来了。看得出,作者对咱前门挺了解。”
来自生活的剧目,百姓也更易接受。
东城区文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前门人家》在天乐园及东城区文化馆剧场上演期间,场场满座,这些观众多是来自前门地区的居民,大家听说是关于前门改造的话剧,都争相前来观看。
在东直门地区的雷子乐“笑工厂”,他们上演的话剧《东直门天天向上》也就是取材于当地的年轻人的故事,连演24场,每场观众200人左右,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来自民间的话剧,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东城区的舞台上。
蓬蒿剧场的负责人王翔告诉记者,目前这家小剧场已经上演了10余部由民间业余作者创作的话剧,“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比如《锣鼓巷的故事》等剧目。一部话剧从创作到登上舞台,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我们已经上演了10余部,正在创作中的还有更多。现在民间作者的创作热情高,作品多,水平也逐渐提升。”
雷子乐“笑工厂”索性在网上公开征集剧本,“我们从网上得来的好剧本,几乎都是非专业作者创作的。其中有些剧目已经搬上舞台,还有些剧目已有上演计划。我们有信心推出更多来自民间的优秀剧目。”(徐光晔 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