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讲古 非遗活用有民意

11.04.2016  12:41

粤语讲古人端坐讲台,轻摇折扇,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这一场面昨天起又再重现在广州白云山顶,成为大美广州一处新景致。日前,位于白云山 “白云晚望”观景台的“云山珠江讲古台”正式揭幕开讲,为广大讲古爱好者和市民提供一个听古学古、切磋技艺、交流心得的崭新平台, 将粤语讲古艺术这一岭南文化的精彩篇章继续演绎下去,成为广州文化新标志。(4月10日《广州日报》)

在白云山宜人景致中,欣赏一段声情并茂的讲古表演,风清气爽,粤韵悠扬,不得不说是一种极美好的体验。“云山珠江讲古台”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登山民众的娱乐活动,而且为讲古人提供了宝贵的表演平台,让粤语讲古这种古老的文化范式得以延续下去。

话说回来,以讲古为代表的一些非遗,常有“式微”之感。毕竟,时代变了,当年如火如荼的传统艺术的生存土壤也不复了。大榕树下的说书盛景,如今难以寻觅;携家带口到戏台前看戏的岁月也尘封了;妇女靠刺绣为生、潜心钻研手艺的时代也远去……如此背景下,过去的文化变成了“非遗”,成了需要记载才不会被遗忘的东西,多少有些无奈。但即便如此,如果非遗只停留在记载、展示等阶段,那么再精湛的技艺、再辉煌的过往都无法扭转其垂垂老矣的“颓势”。因此,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切入点,注入时代血液,优雅而从容地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一席之地,提高“曝光率”,增加“用武之地”,对于非遗保护,更为重要。简单地说,“活用”是最好的保护。可如何活用呢?

首先,增强与时代的熟悉度。除了云山讲古外,一些具有表演性质的非遗,要抓住传统节庆的契机,开辟更多表演平台,一来辐射更多人群,被更多人熟知;二来为自己“圈粉”。元宵节的“广府庙会”是民俗嘉年华,七夕的“乞巧节”也越来越受民众亲睐,中秋节荔枝湾的“投灯盛会”人头汹涌……种种现象表明,只要善于包装自己,找到现代生活的切入点,非遗将在新时代中找到新的价值。

其次,提高民众认识的深度。非遗不能停留在“申遗”“展览”阶段,而要加深民众认识。近些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非遗传人的努力。岭南雕塑、粤剧、刺绣等走进少年宫,盛况空前,一位难求;不少非遗艺人走进大学、书店等开讲座,讲述手艺的故事,触动人心;一些传承人开启公众号,将文化传承的使命嫁接到现代传播方式上……日进一卒,非遗的保护将有越来越深厚的民意基础。

最后,提高在市场经济中的营生能力。除了政府补贴,非遗还要增强“造血”功能,以在市场经济中营生。以“三雕一彩一绣”为代表的岭南非遗曾远销海外,在中国的外销工艺品中独占鳌头;粤剧、讲古等表演性的非遗曾经红极一时,成为酒楼标配。但时过境迁,好景不再,新时代如何延续辉煌成绩,成为留给后人的迫切难题。非遗营生不能光打“同情牌”,只有不断自我丰富,自我创新,才能吸引眼球,值得一提的是,“粤剧红船”就是一个典范,值得他者借鉴。(陈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