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探疆棉】搬迁棉农从“靠天收”到稳收益
“孩子,放心吧!我们今年更有经验了,一定会把800亩棉花种好管好。”群成员热合曼·赛买提回应道。
次日清晨,买热木尼沙汗喂完棚圈里的牛羊,骑上摩托车出门。到了地头,她开始分工。平整的条田里,拖拉机的轰鸣声、坎土曼的刨土声和大家的说笑声,交织成生机勃勃的春耕旋律。
回想起几年前种棉花“靠天收”的情景,买热木尼沙汗感慨:好政策改变了大家的命运,包括她家在内的喀拉库木村17户农户从沙窝里搬出来后,赶上的好政策一项接一项。同样是种棉花,和以前相比,他们不用为贷款发愁了,不用为收成担忧了,更不用为摘花叫苦了。
喀拉库木村部分村民生活在沙漠边缘,土地靠近沙包,种地“靠天收”。买热木尼沙汗和丈夫拼尽全力,一亩棉花最高产出200公斤籽棉,家里的39亩地一年下来勉强收入1万元。“她家的收入还算高的。”热合曼说。
随着沙雅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2017年,偏远散户搬到了搬迁安置点,党和政府为他们建好了新居,还划拨了耕地。
“远离沙包后,浇水问题解决了,我们可以一边种棉花,一边在院子里种菜。”买热木尼沙汗说。让村民们高兴的是,这一年,南疆50万亩高效节水增收试点项目工程在沙雅县实施,喀拉库木村是第一批土地流转试点村。村民自愿将土地流转给企业或合作社,不用承担任何风险,一亩地稳稳地收入700元。
村民们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后,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一些需要照顾家庭的妇女,以及习惯了种地的村民,选择到企业管地赚钱。
买热木尼沙汗服务的这家企业,流转了喀拉库木村80%的土地,雇来的管地工分成12个“管地小组”。买热木尼沙汗肯学肯干,被任命为其中一个“管地小组”组长。
在企业代管1亩地,可以得到150元报酬。掌握植棉技术后,一个人能管200亩地。不算土地租赁收入,买热木尼沙汗半年就能挣3万元。加上丈夫外出务工收入,她家去年收入超过10万元。
记者在植棉大县沙雅县采访时看到,当地有许多像喀拉库木村这样的村,棉农们每年的种棉收入都在稳定增长。
据统计,沙雅县棉花种植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之后,农村累计释放富余劳动力近3万人。富余劳动力除了在农业内部转移、就近就地转移,还通过发展三产、劳务输出、自主创业等多种途径就业创业,快步走上了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