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许诺生死相依 新疆妻继夫后签捐遗体书
2014年10月,丈夫李长生离开人世,时隔三个月的1月15日,64岁的王珠梅在遗体捐献志愿协议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兑现了自己对丈夫临终前的承诺。
“我答应过他,一起捐献遗体。”王珠梅说。
王珠梅夫妻俩都是铁路职工,30多年前,在亲戚的介绍下,两个人相识相爱,因为是半路夫妻,两人格外珍惜彼此,在结婚的第30个年头,王珠梅夫妻俩许下了一个特殊的心愿——捐遗体,实现生死相依的心愿。
说起这个心愿,王珠梅眼中挂着泪水。她回忆,李长生的身体一直很好,直到李长生被查出患了风湿性心脏病。
为了给李长生做保养,王珠梅学会了针灸。在外面,李长生经常给别人做针灸,回到家给自己针灸时,够不着的地方,就都由她代劳。一开始,王珠梅总会扎错穴位,看着老伴儿李长生白挨一针,她不再忍心下手。“谁都不是一学就会的,慢慢来,一开始都不好找穴位。”王珠梅回忆说,在李长生的细心指导下,自己也学会了针灸。
一次,李长生半夜喘不上气,吓坏了王珠梅,赶忙送到医院安排手术。次日凌晨,从手术台出来时,李长生感慨:“我还活着。”病床前,李长生拿出了一张便笺纸,写下遗言:“我死后,把我的遗体捐献给医院作研究。”
当时,王珠梅没有太意外。平日里,夫妻俩就爱在家看电视,也曾看到国内几个城市遗体捐献的新闻。老两口还曾讨论过这个问题,李长生说:“百年后,也去捐献遗体吧,为社会做一些贡献。”
病房里的那晚,李长生再和王珠梅说起这个想法时,王珠梅一边安慰他,一边也许下承诺:“你捐我也捐!”
因病情反复,2014年10月,李长生再次住进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治疗期间,他们和家里的其他亲戚说到了这事,但遭到一致反对。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愿意。”女儿李亚莉说,父亲说要捐献器官,她还能接受,要是捐献遗体,绝对不行。
李亚莉说,父亲告诉她,他这大半年来,特别知道得病的痛苦,他希望,遗体捐献后,可以供医院研究所用,将来别人得病,可能就没那么痛苦了。
因为是父亲的心愿,李亚莉虽然心里难受,但还是希望能帮他达成心愿。“要是能帮到其他人,倒也是一件好事。”李亚莉说。
在协议书上,王珠梅把能捐献的器官都打了勾。王珠梅说,她想和生前一样,陪伴着李长生。
李长生走了,家里成摞的医书变得“无人问津”,但王珠梅却不舍得将它们卖了或者扔掉。她把每一本医书都整理妥当,放在柜子上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书,留着吧,不能扔。”(贾梦妍 施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