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美丽乡村享丰收成果 乌鲁木齐农牧民多渠道创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达坂城区东沟乡实现了生态美环境优,吸引了不少游客。图为游客在达坂城区雪 菊基地观赏、采摘雪菊。(全媒体记者张利民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宋建华 郭军鸽牟敏 贾梦妍)秋来满山多秀色。从春种夏长,到秋收冬藏,迎来的是稻穗飘香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我市各族农民用沉甸甸的丰收成果,展示了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展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大家带来的喜悦和收获。
转方式调结构
产业调整增收多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这两天,米东区“红薯兄弟”——冶富明和贾斌的1300余亩红薯开始收获了,品种好、产量高、品相好,引得不少商贩前来争相采购,两人打算办个红薯丰收节。
冶富明是米东区农民,贾斌是河南籍务工人员。两人合作4年,靠种红薯年收入近百万元,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动人。
4年前,冶富明与贾斌合作,放弃了传统水稻种植,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试种了500亩红薯,由于种植得法,当年两人挣了30多万元。
去年开始,米东区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大力缩减水稻等耗水多、产值低的传统种植模式,引导大家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蔬菜、菌类种植。
去年,在米东区人社局驻协标工工作队的支持下,冶富明又承包了协标工村的700多亩水稻田种红薯。
致富不忘乡村,冶富民与贾斌规定,协标工村的红薯地里用工全部用当地村民,而且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为想种红薯的村民提供秧苗。
今年,红薯丰收,由于有专门的储藏仓库,他们的红薯能储存到12月份,价格又翻了一番,一亩地红薯产值是水稻的两倍还要多。
在“红薯兄弟”的带动下,协标工村及周边村民都有流转土地或种植红薯的想法。
冶富明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以前农民靠天吃饭。如今,咱跟着国家的政策走,靠着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挣到钱。
生态美环境优
农民享生态红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达坂城区东沟乡,距离市区100多公里,立足自然、突出生态、提升环境,这里实现了生态美环境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达坂城区东沟乡村民马文林就在河谷次生林徒步道旁开了家农家乐,随着前来游玩的游客日益增多,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节假日时,最多一天赚1万元。
这片河谷次生林约300多公顷,不远处还有近7000亩的湿地。围绕绿色资源,达坂城区在这里建了次生林徒步景区,今后还将建设民宿,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马文林说。
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大提升行动,集中力量开展“城市双修”工作,留住绿水青山……近年来,达坂城区政府多措并举实施生态保护,并将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如今我们这个大田园已经变成大景区了。”马文林说。
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东沟乡成了首府市民周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随着达坂城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马文林有信心年年“大丰收”。“政府重视,只要我好好干,依靠东沟乡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肯定能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马文林说。
强基建美家园
增收有了新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9月21日中午,高新区(新市区)青格达湖乡联合村二队村民郑艳文刚从地里回家,有顾客买东西,郑艳文洗了个手就走进商店。
郑艳文说,村里建设得越来越好,城里人都来玩,她才开了商店。
2013年,她家赶上第一批安居富民房建设,拿到5万元补贴,盖了这栋二层小楼。去年天然气通到村里,实现了集中供热。今年村里又通了自来水,家里上下水都方便了。
郑艳文说,村里垃圾也统一清理,有保洁员负责道路卫生,现在越来越多城市居民到村里来玩。于是,她在家里开了小商店,还把临街的房子租给别人开了一家小餐馆。“商店收入加房租,一年能有一万多块。”郑艳文说,农村环境美了,农民收入也多了。
青格达湖乡党委书记徐红梅说,美丽乡村建设在该乡进行4年以来,实现了安居富民房全覆盖,该乡的人均收入从17000多元增长至21000多元。去年,全乡1700多户村民家中都通了天然气并实现集中供暖。目前该乡的采摘、观光农业也在发展中,该乡将以一产带动三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郑艳文说,地里农作物丰产,农民通过多渠道增收,这就是现代农民的丰收。
农旅结合
共享丰收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假期游客多,得提前把食材准备好。”正在自家牧家乐忙碌的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大庙村村民胡思曼·努热合买提说,自从放下马鞭搞起旅游,他年年都是“大丰收”。
十年前搬入新房时,胡思曼·努热合买提从未想到,之后的日子会过得像现在这般红火。
“那时候放牧,没水没电,哪有这么好的条件。”胡思曼·努热合买提说,住进了安全、明亮的安居房,还有一套300多平方米的牧家乐,家里买了汽车,一年收入十几万。
“我们采取经营和居住相分离的方式,使‘经营下山,居住上楼’。”大庙村村委会主任杨俊义说,村民自己经营农家乐,或将分到的经营用别墅出租,让原本就地少人多的大庙村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实现增收致富。
同时,依托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庙村积极发展“旅游+康养”产业,通过“两居”改造工程,开展村企合作,整合资源,打造精品农家乐、家庭式旅馆,逐步形成“居、餐、乐、休闲”为一体的康养产业。
“去年村里人均收入2万多元,未来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杨俊义说,借助特色小镇的建设,村里也正在打造一条商业街,更好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民增产增收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