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走街串巷,品读非遗文化

12.01.2016  13:28


瓯窑,一种古代汉族瓷窑,因瓯江而得名,故名瓯窑。在温州,迄今为止已发现瓯窑古窑址200余处,分别分布于温州永嘉、瑞安、苍南、瓯海等地,是我国古代又一个规模很大的瓷窑体系。 近日,在温州,有一条街,瓯窑文化正浓。

这条街就是温州瓯窑文化街,最近该街施工进入扫尾阶段,实现了美丽街区的华丽转身,成为宣传和弘扬瓯窑文化的一个窗口。


该街位于瓯海区景山街道景山山脚下,街区全长200余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山青瓷窑址群就坐落于此。整个街区以瓯窑文化为主题,街口设立“温州瓯窑文化街”牌坊,搭配西山窑遗址出土的——青釉褐彩蕨草纹执壶模型,展现整个街区的主题。街区内还设有瓯窑雕塑、瓯窑文化墙、瓯窑文物展区、瓯窑文化休闲区等,极具观赏和休闲价值。沿路而行,独具风格的各类瓯窑文化墙分别展示了瓯窑历史、瓯窑工艺、瓯窑窑址、西山窑遗址等内容,向市民解说瓯窑的前世今生。


瓯窑文物展区则放置了不同时期的瓯窑文物残品,有碗、盘、花瓶等,近到北宋,远到魏晋南北朝,向市民展现不同年代的瓯窑特点。沿河打造的瓯窑文化休闲区,放置瓯窑小品、休闲椅以及瓯窑文化宣传牌,既可以供市民休闲,又可以品读瓯窑文化。

>>>相关链接

■瓯窑

瓯窑,古代汉族瓷窑。在今浙江省温州一带的瓯江两岸,因瓯江而得名,故名瓯窑。浙江境内仅次于越窑的制瓷业集中地。始于东汉,终于宋。晋杜毓《荈赋》:“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潘岳《笙赋》:“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

■瓯窑特征

胎质:早期胎体较松,没有完全烧结,呈色较白略带灰色,胎釉结合往往欠佳。中晚期胎体较密实细腻,呈灰白或浅灰色,但仍有脱釉和剥釉现象。

釉色:早期多为淡青色,少有青黄和青绿色,透明度高,开冰裂纹,易剥釉。中晚期釉色多为青色、青黄色或淡黄色,胎釉结合紧密,少有剥釉现象。

造型:在造型上大多与越窑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如早期的牛形灯、褐彩碟、五联罐等及中期的仿花果形的碗、盘之类器物活泼秀硕。

装饰:简单朴实,刻划的纹饰有弦纹,莲瓣纹等。大量使用褐色装饰,早期为点彩,中期为彩斑,晚期为条形彩绘,且起笔细,收笔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