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非遗”八音古乐传承有望
每到周末,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中心小学校园里古韵悠悠,笛、管、箫、弦、琴、锣、鼓和钹齐上场,海南八音经典乐曲《送新娘》悠扬响起。
在这所小学校园的乡村少年宫里,一群孩子在露台上有板有眼地排演八音古乐,海南八音器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兹合在认真地给孩子们传授演奏技艺。
二年级小学生、7岁的小女孩林芊彤既会弹扬琴又会拉二胡,她是学校八音兴趣班的同学之一,班里有60多人。《送新娘》、《闹军坡》、《盅盘舞》几首乐曲弹奏结束后,黄兹合竖起大拇指鼓励孩子们。
78岁的黄兹合原是海南省琼剧院的乐师,退休后加入海口市灵山镇民间八音传习所担任编曲和指挥,利用周末时间和几位艺人到学校传授八音演奏技艺。
八音是海南乡土艺术的重要品种,八大类乐器为:弦、琴、笛、管、箫、锣、鼓、钹。每逢节日喜庆、婚丧礼仪、社交、祭祀场合,请八音队演奏是琼北地区的风俗习惯。八音早在唐宋就出现雏形,在清代、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都在海南岛流行,并随着琼侨的脚步走向东南亚各国。2008年,“海南八音器乐”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日,黄兹合带着传习所的艺人和十几位小学生到海南大学参加“民间艺术进高校”活动,精彩的表演让上千名观众爆发阵阵掌声。
“八音多数是靠家族传承,很多曲谱采用的是工尺谱,外行人看起来如同天书,加上演奏乐器稀少,表演又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不像民歌一样易学易懂。”黄兹合原以为历史悠久的海南八音将消失于岁月,不曾想又燃起了传承的火种,“海南八音从前一直在民间活动,前几年走进了小学,今天又走进了高校,让我看到了希望!”
据海口市美兰区文体局副局长林小平介绍,近年来美兰区文体局先后在三江镇、灵山镇设立传习所,投入资金购置八音器材、聘请专业的八音老教师任教、定期举办八音展演。同时,征集遗存下来的古老乐器,发掘和整理即将失传的“工尺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学习八音的队伍中。目前海南八音队伍已经成长到灵山镇7支、演丰镇1支、三江镇2支、大致坡镇2支。
此外,美兰区文体局以灵山镇中心小学为试点开设儿童八音培训班,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对八音的抢救和传承。2012年4月,首批30多位小学员正式开始学习八音。“如今海南的八音队伍老、中、青三代都有了。”黄兹合倍感欣慰。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受到了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关注。该学院启动“琼古遗韵”项目,通过田野调查深入挖掘、整理海南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等,形成集文本、图片、乐谱、视频资料为一体的系列学术著作。
“虽然八音的曲目有些老化,年轻人喜欢的并不是很多,但在我们的调研中,民间的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呼吁大学能否在老曲目的基础上改编或者创编一些,让年轻人更为喜欢。”海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巨斌透露,该学院将逐步把海南艺术类非遗项目纳入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