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第六批援疆工作纪实:天山下永不褪色的刺桐红
泉州产业援疆项目—北八道集团新疆连运仓储物流园区。
这是一段跨越千里的奇缘——
一个是东南沿海的“海丝”起点,一个是西北边陲的“陆丝”要冲。泉州和昌吉,两座相距4000多公里的城市,因为“援疆”紧紧相连。
这也是一次长达18年的接力——
自1999年起,泉州的援疆干部前仆后继,横跨大半个中国来到昌吉,为边疆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014年,接力棒传到泉州第六批援疆干部人才手中,74名干部人才义不容辞,阔别故土,扎根昌吉,用持续不变的激情与热血,融化皑皑白雪,播撒勃勃生机,如刺桐花一般,成为天山下一抹耀眼的亮色:
三年多来,泉州市援疆分指挥部以“两居”工程和社会事业为突破口,实施援建项目38个,总投资8.94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4个,涵盖商贸物流、金融房产、旅游开发、建材环保等。这些资金的注入和项目的落地,不仅让昌吉的民生建设、产业发展、人才聚集、民族团结等均迈上新台阶,当地各族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因此持续攀升。在不久前召开的新疆自治区第八批省市援疆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泉州市援疆分指挥部被评为“第八批省市援疆工作先进集体”,指挥长杨昌文等8名干部人才被评为“第八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
阿什里乡游牧民定居工程。
项目援疆民生优先 近1.5万游牧民住上安心房
2016年12月的昌吉,室外早已冰天雪地,但阿什里乡的游牧民安居房内却依然十分温暖。
在哈萨克族牧民阿合提的家中,暖炉、电视、洗衣机、冰箱、电脑等家用电器被勤劳的女主人有序摆放在80㎡的空间内,显得格外温馨、舒适。
阿合提告诉记者就在三年前,他们家和乡里其他牧民一样,一家三口只能挤在自己搭建的木屋或者毡房里过冬,不仅空间小、不保暖,饮水、看病以及孩子上学都成问题。
2014年,泉州的援疆干部为他们建了统一的安居房,并解决了牧民危房、饮水问题,他们的生活才有质的改变。
“安居房不仅抗震性强,房子的外墙还设有10厘米的保温隔板,屋里只要生一个火炉就很暖和了。”阿什里乡党委委员、人武部长向波说:“援疆资金每户补贴6万元,牧民只要自付2万元就能够拥有一栋80㎡的安居房和一个80㎡的牲畜圈。现在,全乡已经有360户牧民搬了新家。”
阿什里乡的牧民安居工程只是泉州项目援疆民生优先的一个缩影。这三年,泉州支援昌吉的38个援建项目中,有关安居、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项目占据绝大多数。如今,三年耕耘,硕果已结:
305户新建游牧民定居房及配套设施全部完工,解决1042名牧民定居问题;3897户安居富民房全部建成,1.38万农牧民入住新居;9个乡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落成,44个村的10.2万人从此喝上放心水;回民小学教学楼投用,新增12个教学班540名学生就学。此外还有,昌吉市广场及老旧小区体育健身器材项目、六工镇干渠改造项目、绿洲路街道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昌吉市第十四小学综合教学楼项目等……一个个项目,凝聚的是泉州第六批援疆干部人才心系民生的拳拳之心。
但来自福建经济总量最大地区——泉州的援疆干部们心中十分明白,仅仅抓民生工程只能“治标”,要让昌吉各族人民真正过上的好日子,还要“治本”,要从发展上下功夫,培育产业,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才能进一步提升当地群众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