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沙漠“汽车村”:一朵棉花背后的互助致富故事

18.07.2016  19:11

  花40多万元买的越野车,后备厢里却常常放着一柄坎土曼——一种圆形大锄头。车主沙吾提·吐尔逊说,这东西,他上班要用。

  沙吾提·吐尔逊“上班”的地方是一片400亩的棉田,离家有七八公里。既然这辆越野车是一个农民的代步工具,自然就得装着农具。在牧场村二组,这一点也不稀奇。春耕时,在大型机械没法耕作的边角地块,几十万元的豪华越野车拉着犁铧耕地的场景也时常出现。

  乌鲁却勒镇牧场村二组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在“中国棉都”阿瓦提县属于“富人区”:全村64户人家,绝大多数家庭拥有汽车,有的还不止一辆,其中不乏宝马、保时捷。在100多公里之外的阿克苏市,至今还流传着牧场村农民提着几十万元现金到4S店买车的故事。

  这辆越野车是沙吾提·吐尔逊的第二辆车,两年前买的。第一辆车是桑塔纳,因为底盘低,没法儿去戈壁滩——在那里,他还有400多只羊,给“代牧人”送给养,非得越野车不可。

  棉花是牧场村二组农民的钱袋子。在塔里木盆地,几乎家家户户种棉花,但种棉花能让全村都买得起车的,方圆千里,怕是不多。

  村民们在学会使用滴灌和精量播种等新技术之后,这里棉花产量开始远高于其他村庄。沙吾提·吐尔逊说,这些先进技术都学自他们的邻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6团的职工。

  今年7月7日,肉孜节第二天,16团1连职工代国华拎着礼物到沙吾提·吐尔逊家里拜年,十几年前,他俩因棉花结缘。

  据代国华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末,当村民们得知连队棉田的产量是村里的1倍时,都惊呆了。从那以后,沙吾提·吐尔逊就开始向代国华学习种棉花的技术。在田间地头,连队职工咋干,村民们就咋学,经常可见村民或蹲或站,观摩和学技术的场景。

  牧场村二组离村委会有30多公里,四周被16团的几个连队包围,双方的棉田犬牙交错。代国华说,由于长势不同,以前哪块地是连队的,哪块地是村里的,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如今单从棉花的长势来判断,已完全分不清了。

  在这个沙漠小村,清一色是维吾尔族村民,但绝大多数人能用简单的汉语交流,尤其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人人都会说普通话,因为他们都毕业于16团的中小学,学点农业新技术,根本不是事儿。

  上世纪90年代,牧场村家家户户放牧牛羊,几乎没有人会种地。如今,这里每个家庭不仅会种棉花,还保留了养牛养羊的习惯,每家数十亩果园更让村民的收入有了新的增长,当然果树栽培和修剪的技术也是向连队的职工学习来的。

  虽然这几年国内各种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但种棉花、养牛羊,以及逐渐进入盛果期的果园,保障了这里村民的收入不至于下降。

截至10月底新疆市场主体达223.6万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华、通讯员赵婷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10月底,新疆登记在册市场主体223.中国新疆网
10月疆电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超三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陈蔷薇从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获悉:10月,我区疆电外送电量为76.中国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