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依巴克区双和社区办实事的“当家人”

15.09.2014  13:27

  (记者贾梦妍)  在沙依巴克区炉院街街道双和社区居民眼里,今年38岁的阿孜古丽·旱尔东是个女汉子,身材瘦小的她撑起了双和社区大大小小的事,居民们亲切地叫她古丽书记。 

  双和社区是沙依巴克区16个重点社区之一,这里居住了5178户居民,其中流动人口和少数民族占到很大比例,复杂的人员身份和关系是这个社区工作的难点。 

  来到双和社区的这两年,阿孜古丽对很多居民的困难和需求,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用实际行动去解决。 

  今年50岁的阿孜古丽·吐尔逊就是阿孜古丽一对一帮扶的对象。 

  在阿孜古丽来到双和社区之前,吐尔逊和老伴一直靠吃低保和捡垃圾生活,冬天一次入户,阿孜古丽看见老两口因交不起暖气费蜷缩在破旧的被单里时,决定帮助他们。 

  为能彻底让老两口摆脱生活困境,在一次社区招聘保洁员时,阿孜古丽推荐了吐尔逊。 

  “现在一个月2000多块钱,日子过得好多了。”吐尔逊说。 

  在阿孜古丽的领导下,社区班子成员结对帮扶辖区23户困难户,帮助他们摆脱生活困境。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阿孜古丽不仅要化解居民家中的矛盾,还要处理好社区邻里间的大事小情,每次阿孜古丽都不厌其烦,想方设法化解每一个矛盾。 

  居民林冬梅的丈夫因病在家休养,无经济收入,家里全靠林冬梅每月1800元的收入来维持生计。不久前,夫妻俩因一件小事吵了起来,闹着要离婚。 

  了解情况后,阿孜古丽对夫妻俩进行劝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番劝说后,林冬梅夫妻俩想通了,和好如初。 

  居民都夸阿孜古丽是个调解好手,对于社区调解工作,阿孜古丽认为:“了解当事人是关键,合理沟通是前提条件。面对不同的人就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一些不讲理的人,谈话要直入主题、先发制人;对讲理的人,就应晓之以理,帮他们解析矛盾。” 

  在阿孜古丽眼里,社区和谐稳定是头等大事。 

  社区每周举办民族团结座谈会,阿孜古丽利用自己双语的优势,和社区不同民族的居民分享民族团结故事,她还鼓励社区干部人人都当主讲人,在现实生活中和少数民族居民交朋友。 

  “和谐的社区需要大家互相包容。”阿孜古丽说,与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开展社区的各项工作。 

  如今,双和社区各民族居民和谐共处,社区工作越来越得到居民的认可,阿孜古丽说,社区干部就要办实事,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负责任的“当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