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严重污染天气,需要几十个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才能消化掉——提前干预:临时的“佛脚”要抱好
◆本报记者史小静
“一个严重污染天气,需要几十个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才能消化掉。所以,各地对重污染天气的应对工作一定要重视,一旦发现有问题,尤其是在冬季,要立即采取措施,启动响应,想尽办法把排放减下来。”这是近日在国务院例行政策吹风会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翟青就污染治理问题对记者的回答。
无独有偶,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在近日召开的首都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动员大会上也举例说,1个重污染天的PM2.5浓度相当于10个一级天的浓度,可谓“以一当十”。因此必须紧紧抓住重污染天气治理这个关键点,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强化重污染天的限行和停限产措施,当预测重污染天气将发生时,果断决策、提前部署,坚决抑制空气重污染的不利影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抗雾霾也是一样。在雾霾频发的今天,对大气污染的提前干预显得尤为迫切。提前干预手段有哪些?如何在干预力度和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我国对大气污染的提前干预正在探索中。
提前干预作用大:可减轻污染或避免雾霾
去年11月4日下午,北京APEC会议空气质量保障形势告急:根据京津冀及周边6省(区、市)环境监测部门最新的分析预测,11月8日至11月11日期间,北京或将遭遇雾霾。然而,11月8日,北京市空气质量报告显示,除个别地区出现轻度污染外,空气质量仍保持总体良好。
雾霾爽约并非意外,其背后是一系列提前动作的干预:11月7日,停限产企业的名单由141家增加到370家,北京市燃煤电厂40%的燃煤机组停止运行。
类似的提前干预不止一例。
去年9月7日,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专家组公布的空气保障数据显示,去年8月,南京人比平时少吸了3764吨的PM10和1750吨的PM2.5。
这并非天公作美。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组组长表示,青奥会期间空气质量保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有过三次“危机”时刻。
赛事后期,大气扩散条件下降,青奥环境保障与应急中心发出指令,要求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无锡、泰州、淮安、马鞍山、芜湖、滁州、宣城等地,进一步采取限产停产、工地停工等管控措施。江苏省青奥环保工作小组也致函江苏省经信委、省电力公司,在保障用电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控制南京及周边地区电厂发电负荷,减少污染排放。
提前加强管控顺利化解了危机。
这充分说明,应对雾霾虽然任重道远,不可能一劳永逸,但通过提前干预,采取得当的措施,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污染程度和避免雾霾的。
诚然,提前应急并非长远之策,治理还要从根本出发。空气质量的改善也不可能依靠工地永远停工、工厂永远限产、车辆永远限行,这些非常规的措施只具有临时作用。
但我们可以做的,恰如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专家组成员、南京大学教授王体健所说“是让青奥期间的许多治污举措以及蕴藏其间的理念转化为常态,从而逐步改善空气质量”。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的成功经验就包括“临时抱佛脚式”的提前干预。
监测预警是基础:能够知晓“即将到来”
“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就像在一个密闭的屋子里抽烟,即使抽烟的人减少,但是因为没有扩散,屋子内的烟气浓度还会增加。所以应当在预测到可能出现重污染时,尽早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河北省环保厅重污染天气应急与预警中心相关负责人的一段话,道出了提前干预的重要性,也道出了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的重要作用。
对雾霾采取提前干预,知晓“即将到来”是前提和基础。
有资料显示,早在1998年,环境保护部就会同中国气象局在47个城市进行了空气质量预报工作。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环保、气象部门要加强合作,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
基于此,同年10月中旬,环境保护部组织成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3个大气监测预报预警中心。
同年12月,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于做好空气重污染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和报送工作的通知》,对“部分地区存在空气重污染预警信息发布和报送不主动、不及时,应急措施滞后”的现象进行了批评。
去年11月21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首次发布了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5天中长期预报。而长期以来,各地对空气质量的预报多以1~2天特别是以1天为主。
去年6月上线的名为“矮马预报”的民间预报网站称,预报周期可超过目前国内部分城市官方预报最高的3日,达到5日。他们曾提前5天预报了北京去年10月的一次雾霾,但由于燃烧秸秆的缘故,实际的污染情况比预报的严重得多。
有媒体报道称,由中国曙光公司联合中科院大气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正在研发的“一体化的雾霾预报预警、来源解析和政府辅助决策系统” 可较准确地预报未来3~7天甚至更长时间的雾霾。
尽管如此,由于技术手段等所限,这种5~7天的中长期雾霾预测,在全国普遍来说仍存在困难。即使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走在前列的上海,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的相关人士也表示,从技术手段来说,目前也还没有达到准确预报长期空气质量的水平。
为对雾霾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各地对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的动作也在大幅加快。
从2014年12月28日起,江苏省空气质量预报在“江苏环保网”正式对外发布,分别发布未来24小时江苏全省区域空气质量和13个省辖城市分时段空气质量预报信息。而到今年年底,江苏省还将建立各城市重污染天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并形成未来72小时空气质量变化趋势预报能力。
2014年12月29日,广东省环保厅与广东省气象局开始联合向公众发布未来1~3日内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信息。
此外,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监测雾霾的武汉市,去年11月初也表示,目前全市重污染天监测预警系统的软件已开发成功,正在安装调适。这将把武汉市空气质量预报由24小时提前至72小时,有利于提前干预可能到来的冬季连续重污染天。
提前干预应从两方面入手:减排手段见效快,执行落实是关键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赵传峰此前在分析雾霾成因时表示:“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源,即雾霾的来源;还有一个条件就是汇,汇当中最大的影响因子是天气系统。”
从原因定措施,总结来看,目前对于雾霾所采取的提前干预也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一种是减排手段,即关掉污染源。这也是目前各地在应对重污染天到来前采取的主要措施,以控制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等污染源排放为主的临时限行、限产、限排,甚至是停产、停工、停车……
减排手段直接、见效快,但因为涉及面广、污染源零散,要想达到预期效果,执行落实到位才是关键。
去年10月的大规模雾霾期间,环境保护部派出6个督查组,对京津冀8个城市的重污染天应急响应进行专项督查,发现仍有一些城市应急措施没有落到实处。
同时,环保部门“单打独斗”、一些地区部门联动不够也是提前干预难落实的重要原因。2013年12月,天津市有关部门围绕重污染天气限行就闹出了“乌龙”:先是环保局发布污染预警,并实行尾号限行,而后却遭到交管局的“暂不执行”。
因此,采取减排手段对雾霾提前预防、提前应对,既要加强对大气排放源的监管与淘汰,又要注重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齐发力齐预防。
此外,很多地方对雾霾采取临时减排措施多是根据累积污染时间和预测两项硬指标,提前干预往往缺乏依据。
为使应急减排后置变前置,今年2月5日,河北省邯郸市修改完成重污染天应急预案,按照“措施提前方有效”原则,明确提前1天发布预警信息。
除减排手段外,通过人工技术手段干预天气预防雾霾也正成为探索的方向。
今年1月12日,国家发改委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根据这一规划,将在北京周边建设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云雾物理实验室,有针对性地开展气溶胶、云、雾、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重大基础性和关键技术研究。
而据了解,主动预防雾霾的技术手段目前也在研究阶段。据新华社援引港媒称,科学家正在研究向北京的大气中注入超冷气体帮助减少首都的空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