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水下考古研究的宝地 已发掘数量为全国之冠
■ 本报记者 陈蔚林
见习记者 刘梦晓 通讯员 刘瑾
海上帆起时,朋自远方来。
今天上午,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海口启幕。此时虽然北国冰封,但海南岛仍然花果飘香、和风醉人,一如20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时一般,向国内外宾客张开热情的双臂。
沐浴着微咸海风,与会嘉宾争相发言,为发掘、保护和传承祖辈在这条古老的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友好往来之路上留下的灿烂文明建言献策。
而海南以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被他们评价为“开展水下考古研究工作的一块宝地”。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海南岛是南海之滨的璀璨明珠,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论坛伊始,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陆琼的发言就引起了与会嘉宾的强烈共鸣。
省文体厅厅长丁晖向与会嘉宾介绍,从古至今,不论从中国何处出发,南海都是中国船舶行进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海南省所管辖的南海岛屿、礁盘等浅水区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已发掘数量为全国之冠。
因此,论坛发布的《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倡议书》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将每两年举办1次,会址常设海南”,得到了与会嘉宾的一致认同。
水下工作考古成果丰硕
记者从论坛中了解到,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海南省文物局、省博物馆等单位通力合作,在海南组织了一系列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
陆琼介绍,仅2015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海南省博物馆就联合启动了“环海南岛水下考古调查”和“海南岛伊斯兰墓葬遗迹调查”等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项目。目前,相关成果已初步显现,将为今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和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此外,今年4月,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专用船舶——“中国考古01号”就是从海南启航,开展西沙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圆满完成了首次远海海域水下考古作业任务。
东盟各国代表亦表示,海南省管辖海域出水的“华光礁1号”沉船及相关文物让他们印象深刻。据了解,近两年,以这些文物为主体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大海的方向》在国内外巡回展出,引起广泛关注。
文物保护研究任重道远
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看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对海上丝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海南文物主管和业务部门同样对该项工作殚精竭虑。但是,在海南从事文物保护尤其是水下文物保护工作的人才少之又少,不足以应对当前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工作的迫切局面。
他建议,可借本届论坛举办、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海基地和国家南海博物馆动工建设等契机,在海南专门成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聚力推动海南乃至中国水下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修复工作。
“追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不仅要注重水下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也要注重陆上文化遗产的考古工作。”海南师范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张一平建议,在下一步进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时,海陆结合、统筹研究,让群众对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本报海口12月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