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科学家聚焦全球升温1.5摄氏度 IPCC将对适度变暖产生的后果展开评估

20.04.2016  12:06

  就在13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准备签署巴黎气候协议的同时,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已经同意,将着手对全球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变暖1.5摄氏度可能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何种影响进行一次彻底的评估。

  作为IPCC诸多报告的作者,英国诺威奇市延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Corinne Le Quere表示:“我们一直把重点放在气温升高4摄氏度甚至更高后可能发生的事情上。”Le Quere说:“而相对适度的变暖所产生的影响则较少进行研究。”

  在日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进行的一次会议上,IPCC表示将在未来几年内出台3份专题报告。其中一份报告最早将于2018年完成,旨在评估全球变暖1.5摄氏度所产生的影响;而另两份报告则会评估气候变化对土地利用和陆地生态系统,以及海洋、冰川和极地冰盖造成的影响。

  IPCC于2014年完成的最近一轮报告帮助在2015年12月于法国巴黎举行的气候谈判营造了一种紧迫感,参会各国同意尽量将地球的温度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范围以内,并且努力争取将其保持在1.5摄氏度之内。然而迄今为止,世界各国作出的承诺不大可能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7摄氏度之内。Le Quere表示:“我们必须学会理解这种差异对于自然和社会意味着什么。”

  这3份报告的具体方法和内容将在下个月举行的会议上确定。

  挪威奥斯陆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气候科学家、IPCC物理科学组副主席Jan Fuglestvedt表示,关于全球升温1.5摄氏度的专题报告将需要描述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从而将全球变暖限制在一个安全的水平内。Fuglestvedt说:“这是很重要的,各国政府将知道它们如何以及何时需要采取行动,以保持全球变暖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

  然而其他人表示,这份报告应该专注于基本的科学不确定性,例如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浓度将如何影响温度或气候变化,以及将如何影响人类的健康,而不是着眼于假设气候困境的解决方法,如地球工程技术可以反射阳光或捕获以及储存二氧化碳。

  Le Quere认为,依靠未经证实的地球工程技术的不切实际的减排途径并不是很有帮助。“我们决不能错过这个获得真正重要认识的机会。”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一次大会在巴黎闭幕,全球195个缔约方国家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这一《巴黎协定》也成为历史上首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协定。协定在总体目标、责任区分、资金技术等多个核心问题上取得进展,被认为是气候谈判过程中历史性的转折点。

  根据协定,各方同意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消除贫困的努力,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以内,并继续努力、争取把温度升幅限定在1.5℃之内,以大幅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影响。此外,协定指出发达国家应继续带头,努力实现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则应依据不同的国情继续强化减排努力,并逐渐实现减排或限排目标。资金方面,协定规定发达国家应为协助发展中国家,在减缓和适应两方面提供资金资源。同时,将“2020年后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底线,提出各方最迟应在2025年前提出新的资金资助目标。

  在备受各方关注的国家自主贡献问题上,根据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各方应该根据不同的国情,逐步增加当前的自主贡献,并尽其可能大的力度,同时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协定还就此建立起一个盘点机制,即从2023年开始,每5年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