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时议 限塑令为何成为一纸空文
前几日到超市购物,结账时对收银员说:“请给我拿个塑料袋。”蓦然发现,如今购买塑料袋已然成了习惯,相信身边的大多数消费者亦是如此。
从2008年出台“限塑令”至今,“限塑令”的作用日渐式微。一方面,菜市场大量提供免费廉价塑料袋,转一圈至少拎回五六个。另一方面,超市虽然有偿提供塑料袋,却并未培养起人们自带环保袋的意识,“限塑令”反倒成了“卖塑令”, 超市商场以此牟利,有的超市光靠卖塑料袋一年都能盈利20万元,成为“限塑令”最大的受益者。
据媒体报道,“限塑令”刚推行时,初期反应确实“明显减少”,但经过一段适应期后,消费者慢慢认可收费塑料袋,使用量逐渐反弹。相关部门统计显示,“限塑令”实施5年间,塑料袋的消耗仅减少了10%,消耗的塑料袋大部分未回收利用,而是与生活垃圾混合处理,污染问题仍然严重。
笔者认为,“限塑令”之所以沦为一纸空文,首先是其太“温柔”。如今,超市提供的塑料袋多为两三毛钱,不会给人们的日常消费带来明显的经济压力,很多人都愿意花两三毛钱买个方便。靠收费塑料袋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正如靠提高每立方米5毛钱的水价来培养人们的节水意识一样,收效甚微。试想,如果在每个塑料袋的价格后面加个“零”,变成两三块钱,相信很多人在购物时,就会在心里掂量一下买还是不买了。
但塑料袋的销售也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不能肆意翻倍加价。因此,要治理白色污染,减少日常塑料袋的使用,更有效的措施不是“限塑”,而是“禁塑”,禁止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袋,无论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也许开始会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但日子长了,如同形成花钱买塑料袋的习惯一样,人们也会逐渐养成自带“菜篮子” “布袋子”的习惯。
好在“限塑令”如今终于有了升级版。日前,吉林省出台规定,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禁塑令”,规定全省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这也成为中国施行“限塑令”6年来首个全面“禁塑”的省份,由此引发了各方关注和热议。
但吉林的“禁塑令”是否能够有效推行,而不是像“限塑令”那样最终流于形式?笔者认为,一方面要狠抓治理,尤其从源头对塑料袋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严加管控。另一方面更要做好替代服务,比如保证供应足量的可降解塑料产品。否则,“禁塑令”就成了单纯的“堵”,其造成的“不方便”,势必会严重削减其预期效果。
期待吉林的“禁塑令”能够令行禁止,成为全国推行的范本。也期待更多的地区能够出台减少“白色污染”的有效举措,而不是像“限塑令”那样只是看上去很美。(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