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看新疆:精准扶贫“扶”出实效
2014年,按2300元的标准进行建档立卡,我区扶贫对象还有70万户260万人,占全疆农村人口的20.7%。然而在种种不利情况下,10年来我区扶贫工作依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10年来贫困农牧民减少了150万人。”9月26日,在他那间不大的办公室里,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赵国明对记者说。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的扶贫工作正是在极具针对性的情况下分门别类地开展起来的。当“精准扶贫”这一概念在近时获得越来越多关注时,新疆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默默进行了很多年。
阿克陶县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解决饮水工程
10月8日,牧民在阿克陶县布伦口乡苏巴什村定居兴牧房压取饮用水。今年,阿克陶县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中,克孜勒陶乡波合提村、布伦口乡苏巴什村等乡村饮水安全工程已于9月25日完工并投入使用,解决了7381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新疆日报讯(记者约提克尔·尼加提 刘东莱摄影报道)
扶贫开发跨上新起点
进入21世纪后,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年—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我区立足区情和区内贫困地区、群体的特殊状况,制定了“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扶贫开发方针,10年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50多亿元。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及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召开,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纲要》的实施标志着新疆扶贫开发也随之跨上了新的历史起点。新疆扶贫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转入了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相较21世纪的头10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从政策层面制定普遍规则,来促进贫困地区多方位的社会变化。“所有部门向扶贫开发重点县倾斜,这个不得了。”赵国明说。据统计,仅2011年,我区行业部门对贫困地区资金投入总量就达131亿元,实施了各类项目5512个。全区扶贫开发高位推动,实行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和扶贫开发“三挂钩”制度,即:扶贫开发工作与评先评优挂钩、与效能考核挂钩、与干部使用挂钩。由于建立了一系列扶贫开发责任与效能考核制度、问责制度、约谈制度,对扶贫开发工作开展定期检查,跟踪问效,极大提高了执行力。同时,扶贫开发各类规划陆续完成编制工作,为我区扶贫攻坚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迄今为止自治区已连续5年实施“民生建设年”工程。立足于这项工程,从2010年至2013年,仅4年时间,全区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就达到近78亿元,约占前10年投入总额的52%。资金坚持优先支持优质林果业、优质畜牧业、设施农业、庭院经济、土地整治、地方特色民族手工业、节水工程等7类项目,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特色产品和优势主导产业,累计实施15001个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实施了1909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开展扶贫培训70.3万人次,使扶贫对象减少123.38万人。经过4年的努力,我区3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271元,达到5814元,年均增长17.95%;地区生产总值增加551亿元,达到1190亿元,年均增长2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加62亿元,达到105亿元,年均增长35%,均高于全区平均增长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