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馆里的双语课
墙面四周挂着新疆世居的13个民族的服饰,馕坑旁则摆放着馕、馓子等少数民族食品,此外还有锄头等农垦工具。这个位于平顶山片区管委会二楼的民俗馆是全疆街道、管委会中首家建成的“民俗风情馆”,4月18日,沙区平顶山片区管委会在这里组织了一堂不同以往的双语课。
三五个人围坐在一起,汉族干部给少数民族干部教唐诗宋词,少数民族干部教汉族干部日常的少数民族问候语。当日,平顶山片区双语学习大讲堂在二楼的民俗馆开课,主要学习日常对话、礼貌用语和安全知识。
坐在第一排的来自春熙街南社区的干部艾力帕提·亚森,拿着一本《维吾尔语日常会话》,耐心地给汇南社区的工作人员郭旭霞教着“家里人都好吗”这句话的维吾尔语准确发音。听着对方的发音,郭旭霞在作业本上写着音译的汉字:“吐尔木兄拉尔抗达克”。
现场,艾力帕提·亚森认真地给大家纠正每一个发音,小伙伴们学得也很认真,遇到难懂的词汇,大家就记录在笔记本上。
29岁的郭旭霞说,语言离不开生活,在民俗馆里,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服饰穿戴,对于大家的教育意义更直接,大家相互了解了,相互尊重了才能相互欣赏,成为真正的朋友。
在一边的北园春社区工作人员吴晓英补充道:“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据了解,该民俗馆占地面积83.16平方米,分别陈列着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13个民族的服饰、乐器、食品以及民俗简介。
平顶山片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张居民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特定的民俗语言文化信息。双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还包括文化教学。为此,建馆初期,展品多为在新疆国际大巴扎购买的民族特色物品,为了让民俗馆能在有限的空间尽可能多地为参观者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展品,管委会安排专人去吐鲁番等地向当地农民淘来老物件。截至目前,民俗馆有服饰、农具、饮食等6大类展品近百件。
上图为4月18日,在沙依巴克区平顶山片区管委会“民俗风情馆”,春熙街南社区的工作人员艾力帕提·亚森(右)正在给郭旭霞教授维吾尔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