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毕业生投身南疆:越了解新疆就越热爱她

27.11.2015  14:05
原标题:越了解新疆,就越热爱她

来疆工作的内地高校毕业生在学习维吾尔语。本报记者 韩立群摄

帕提古丽伟伟,这事可以给我办一下吗?”虽然是星期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沙雅镇色旦巴格街社区干部彭伟伟仍然没休息,大家已经习惯用民汉双语的名字来称呼这位来自湖南的大学毕业生。“今天是巴扎(集市)日,村民顺便来办事,我们可不能让群众白跑。”她说。

去年以来,一些内地高校毕业的大学生自愿奔赴新疆最偏远的南疆地州乡(镇)工作,扎根边疆,不畏艰苦,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精彩的人生。

我的选择

温室长不出参天大树,我们明白肩上的责任

2014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李晓龙走出校门,在企业干了一段时间后又准备去当大学教师。

这时,他得知了新疆招录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消息。李晓龙坐不住了,第一时间报了名。回想起当时的抉择,他坦言,“我越了解新疆,就越热爱她。我的选择是对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干部五处处长李江坦言:“这些大学毕业生都是党员,大多还是学生干部,在学校是佼佼者。在人生的重要关头,他们毅然选择了新疆。

潘亚个子不高,不像个典型的山东人,但说起话来干脆利索,充满北方人的豪气。毕业之前,潘亚已收到韩国高校的录取通知,可以去留学读硕士研究生,“我们学校的党委书记亲自跟我沟通,我很快作出决定,转而报名到新疆工作。

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的格平是藏族,在青海玉树地震中成了孤儿。10月底,阿克苏地区教育学院,格平在2015年北京湖南优秀高校毕业生赴阿克苏地区乡(镇)工作岗前培训班上发言:“温室长不出参天大树。我们坚定自己的选择,明白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我将根植南疆热土,回报祖国的殷切希望。

90后”占了来疆大学生的绝大部分。“他们有思想,有追求,肯学习,能吃苦,显示了良好的素质,成为基层一线的生力军。”阿克苏地委书记窦万贵说。

我的阿帕

我在新疆有了亲戚,经常去串门

已任副乡长的高淼两次报名,才如愿来到阿克苏工作。

我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区工作。”高淼坦言,在国家级贫困县柯坪,他到村里一待就是3个月。这是高淼第一次到新疆,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戈壁荒漠,第一次走进少数民族群众家里,要学要做的事很多。

第一感觉是苦。早出晚归,走村入户。有时,几块馕就是一顿饭。曾经一个月没回宿舍,就住在村委会。时间长了,村民认可了我,还邀请我到他们家做客、参加孩子的婚礼。”高淼说,“现在感觉到甜,被认可、被需要是一种巨大的快乐。

乌什县依麻木镇党委书记赵有刚说:“这些大学毕业生充满着干事热情,主动性强,进入角色快。他们已经在乡镇独当一面了。

我有个阿帕(维吾尔语,意为妈妈)。”在阿克苏市拜什吐格曼乡工作的蒋德海认了干妈的事被传为佳话。

蒋德海去年在岗前培训时,认识了阿克苏地区教育学院的老师努尔古丽·阿不都拉。

你像我的孩子一样。”“您像我的妈妈一样。”接触多了,了解多了,两个人说出了心里话。

我就像在新疆有了亲戚,经常去阿帕家串门。他们家里人对我都很好,还邀请我父母来新疆做客呢。”蒋德海说。

亚克西姆赛斯!”“汀起力克莫!”(维吾尔语,意为你好)现在,这些内地毕业的大学生们见了维吾尔族乡亲都会主动打招呼。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维吾尔族名字,高淼叫卡迪尔江,彭伟伟叫帕提古丽……

我的故乡

准备把父母也接来,我已经把新疆当成故乡

新疆气候干燥,南疆尤其明显。刚来时,经常流鼻血,眼睛干涩。吃不惯羊肉。”硕士毕业生唐时珺说,“现在都不是问题了。这里冬暖夏凉,感觉很舒服。拉条子、抓饭、凉皮,许多美食让人吃不够。

唐时珺承担着拜城县拜城镇的党务、宣传等工作。几个月的时间里,她和同事编发信息70多篇,被各级新闻媒体采用40多篇。这样的发稿量,在这个小镇的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唐时珺和屈永贵是大学同学,也是一对恋人。他们共同选择来疆工作,着实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远离父母不说,唐时珺的生物医学专业、屈永贵的遗传学专业,都意味着要放弃。但是他们相信,到新疆是崭新的事业,一定可以有所作为。两人都被分配到了拜城县工作,由于不在一个乡里,忙起来经常是半个月见不了一次面。

如果年轻5岁,我一定奋不顾身地报名去新疆。”辅导员的这一句话,让邵柳作出了决定。她还动员男朋友辞掉中石化的工作,来到新疆。今年7月他们领了结婚证。“以后准备把父母也接来,我已经把新疆当成故乡了。”邵柳说。

去年毕业时,夏薪云先斩后奏报名到新疆工作。在广州经营一家超市的父亲知道后十分生气。他希望儿子到广东发展,并且已经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知道夏薪云被录取后,父亲很认真地问:“你真的想去新疆吗?”夏薪云重重地点了点头。

夏薪云来新疆不久,父亲就盘掉超市,来新疆考察,最后在乌鲁木齐租了门面,经营起油漆等生意。

阿克苏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政法委书记刘新利说:“拴心才能留人。我们要求对来疆工作大学毕业生的配偶来阿克苏工作大力支持,尽可能安排适当的岗位;就是家人来疆工作,也要尽力给予帮助,让他们真正把新疆当成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