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区居民殡葬平均花8万 多数居民难以承受

26.03.2015  11:48

   新疆日报网讯      昨日上午,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北京市区公墓消费过高,大部分居民难以承受。

  农村居民办丧吃请花费贵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殡葬消费调查”课题负责人曾寒柳在殡葬绿皮书中撰文称,相关调研显示92%的北京市区消费者认为公墓价格太贵。另外,目前殡葬消费中的突出问题还有,农村居民办丧吃请花费贵,殡葬机构外殡仪消费高于机构内;生态节地葬仍受冷落。

  据文中数据,北京地区居民的平均殡仪消费为15193元,其中市区居民平均消费约为10000元,郊区居民平均消费约18000元;平均安葬消费则高达27644元,其中市区平均消费为70000元,郊区平均消费约为4750元。两项费用合计,目前,北京地区的殡葬消费平均达到约42837元,而市区居民达80000元。

  报告指出,北京市区居民中等殡葬消费的公墓消费占整个殡葬消费的87.5%,公墓消费成了压在居民心口的不能承受之重,急需有相应的举措来缓解。

  殡葬业PM2.5排放研究存空白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研究员殷惠民和刘爱民在报告中撰文指出,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殡葬过程尤其是其中的遗体火化给生态与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监测结果表明,目前火化机的后处理设备可以较好地减少颗粒物、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排放,但对于氮氧化物与二恶英的控制效果并不理想,其中氮氧化物排放三级标准合格率仅为35.3%。

  报告还指出,目前我国殡葬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检测仅限于部分省市地区,尚未建立起常规、长期监测机制。《燃油式火化机大气污染排放限值》中对烟尘的排放限值进行了规定,但对于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加显著的PM2.5却并未涉及,目前国内对殡葬行业PM2.5排放的相关研究也存在很大空白。

  ■ 焦点

  办一场葬礼究竟有多贵?

  办理殡葬的费用可分为殡仪费(含殡葬市场、殡仪馆消费)和安葬费。殡葬绿皮书以北京为例,北京地区的殡葬消费平均达到约42837元,而市区居民达80000元。

  曾寒柳列举了2014年北京14家经营性公墓的最低单个墓穴价格,最便宜的通惠陵园单个墓穴也要36800元,万佛华侨陵园单个墓穴最低价格要108000元,万安公墓甚至达到过单个墓穴25万元的高价。

  中国殡葬协会会长戚学森昨日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绿皮书中的数据肯定做了相关调查,但可能样本不足,数据使用起来要谨慎,仅供参考之用。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长、殡葬绿皮书主编李伯森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不同的城市、城市中不同的墓地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墓地的价格相差悬殊,造成办一场葬礼下来,需要的总花费也有很大差异。但肯定的一点是,公墓的花费已经成为整个殡葬过程中消费的大头。

  市区殡葬费为何越来越高?

  曾寒柳分析,墓价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为,土地资源稀缺,土地价格过高,公墓需求不减。

  戚学森昨日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殡葬消费的总体情况存在结构性矛盾,表现在近郊及市区墓地一墓难求,同时,远郊墓园却远未饱和。

  戚学森分析,老墓区和近郊的墓区,比如八宝山人民公墓,由于设施设备完善和交通便利等原因,已经趋向饱和。这些墓地受单位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影响,上涨较快,这是个市场行为。

  同时,远一些的墓地,比如位于通州的长青墓园,就比较充裕,20年来总入住才一万多人。远郊区的墓园,越远越便宜。

  戚学森介绍,北京现在一共有33所公墓。各级政府、单位或者经营性公墓,土地总量是1.3万亩,已经使用7千亩,余量5千多亩。总体来看,殡葬土地还是有空间的。“市民不用焦虑。

  李伯森指出,殡葬费用高还与我国传统的殡葬观念有关。“殡葬消费成为一种感情消费,认为花得越多就是心意越足,花多少钱也值。这也造成了殡葬消费中的铺张浪费,奢华攀比现象。

  如何缓解殡葬费高难题?

  戚学森建议,政府需要加大殡葬投入,增加墓地土地供应量。戚学森介绍,目前北京市正扩大现有墓地面积,建设节地生态墓区,面向市民提供小型墓位。这样同样的面积可以提供更多墓穴。

  戚学森表示,像北京这样超大型的都市,如果按照一人一墓设计殡葬,在现代社会是非常困难的。政府要加大殡葬投入,做好保基本,兜底线的工作,保证大多数居民的基本安葬需求。这样一个基本的殡葬消费观形成之后,就可以减少殡葬上的攀比。

  李伯森指出,转变民众传统的“入土为安”的传统殡葬观念,建立“厚养薄葬”的文化也有利于缓解殡葬压力,降低殡葬费用。李伯森表示,前几天,网上引起争议的河北邯郸农村举办葬礼,请脱衣舞娘坐镇表演,本质上还是一种攀比心理,想要将葬礼大操大办。李伯森指出,对于这些殡葬陋俗,尤其是低俗的殡葬习惯,要予以摒除。

  如何解决死后“葬身之地”?

  报告还提到,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很多公墓都出现墓地紧缺,开始限售墓位。“死无葬身之地”,在一些地方似乎已经不再是个传说。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长李伯森指出,未来应探索节地生态葬和不保留遗体、骨灰的激励引导机制和奖励政策措施,“探索火葬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居民去世火化后,是否可选择归葬农村公益性公墓的思路,以达到缓解城市墓地紧张、价高和祭扫高峰交通安全困境,实现人们落叶归根的传统夙愿。二是探索土葬改革区人们去世后遗体深埋不留坟头安葬,是否可自主选择在自耕地和公益性墓地安葬,以达到在自耕地安葬的深埋不占用耕地、在公益性墓地安葬的生态园林化。

  ■ 展望

  《殡葬管理条例》修订稿有望今年出台

  全国殡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殡葬协会顾问朱金龙在殡葬绿皮书上撰文指出,现行的《殡葬管理条例》自1997年发布以来至今已有17年,其间虽经数度修改,却始终不能定稿出台。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长、《殡葬绿皮书》主编李伯森昨日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殡葬管理条例》多次修订未能定稿,主要是由于社会各方面对殡葬的认识还不统一,“厚养薄葬”的观念还不够深入。不过,李伯森透露,《殡葬管理条例》修订稿有望今年出台。

  民政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李健在殡葬绿皮书中撰文指出,现行的《条例》缺乏对殡葬服务机构资质、从业人员资格等方面的基本规范。《条例》中缺少尸体处理过程中有关安全、卫生的原则和规范,缺少对传染病死亡尸体处置和突发事件殡葬事宜的相关内容。

  李伯森指出,《条例》在法律效力上比法律还是弱一些,因此,也有必要呼吁加快《殡葬法》的出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