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运会田径赛场决出高下
9月17日,自治区第六届残运动会田径比赛在克拉玛依市体育场圆满结束。在为期三天的比赛中,乌鲁木齐代表队获得团体总分596分,成为了田径赛场最大赢家,昌吉州和喀什代表队位列团体总分榜二、三名,东道主克拉玛依代表队获得了287分名列第五。
田径比赛向来是综合运动会的大项目,在本届残运会上也不例外。通过三天的比拼,共有来自全疆各地四百多名运动员为观众奉献了精彩的比赛,同时也展示了这个特殊群体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据了解,参加本次田径比赛的运动员共五类,分别是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侏儒。组委会为这些特殊的运动员设置了48个大项,并且根据不同残疾级别分了139个级别。
“此次田径比赛由于很多项目报名人数有限,因此有些项目只取第一名或者前两名,成绩只计团体总分。”田径比赛总裁判长赵宁说。
三天的比赛中,记者经常能够在赛场看到行动不便的运动员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参加比赛;经常看见来自不同代表队的运动员们在一起愉快畅谈的情景;也经常看见他们为了比赛顽强拼搏的情景。这些画面都勾勒出了一幅幅名为“关爱生命、情满新疆”的美丽画卷。
据了解,本届残运会中,组委会给予了这些运动员们最大程度的照顾,安排了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为他们创造最好的比赛环境。
此次田径比赛中,乌鲁木齐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一,表现优异。乌鲁木齐代表团副团长范庆儒表示:“自治区各地州近些年来加大了对残疾人的关怀力度,通过这次比赛能够看出,各地州市的残疾人运动员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残疾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有些时候并不为大家所了解,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社会各界的人士参与到关爱残疾人的队伍中。”
人物特写
青素萍:运动给我“三宝”
本报实习记者李明辰
9月17日上午,45岁的青素萍坐在轮椅上正在为比赛中的队友加油鼓劲。她一身红衣、笑容温和,身材偏瘦但很有精神,大概谁见了她都不会把她和“两届残奥会冠军”联系起来。想不到她看似瘦弱的身体里居然有这么大的能量。
本届残运会上,她一人夺得了女子甲组f56级的垒球、标枪、铁饼三项投掷类冠军。“我参加过三次自治区级的运动会,本届比赛可以说是三次中举办得最好最成功的,我很为自己的家乡自豪!”青素萍说。
为什么要搞体育?青素萍笑着说:“运动给了我三宝,健康、朋友、收入好。”
小时候因为发烧打针造成小儿麻痹症肢体残疾,青素萍吃了不少苦。那时她只有45公斤,谁见了都觉得心疼,不仅瘦弱还很容易生病。
2002年,33岁的青素萍开始接触残疾人体育竞技训练,刚开始参加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时,很多人都不看好她。身材瘦小,年龄过大,从来没有接触过残疾人竞技体育,都是她的先天不足。但是青素萍天生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不少人都放弃了,可她不放弃。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她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严格按教练的指导进行科学的训练,同时主动延长训练时间。
“搞体育受伤在所难免,但我认为这些都特别值得。体育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有了另一种生活。”青素萍说。
最直接的好处是身体健康,以前那个体弱多病的青素萍体重增至了55公斤,并且很少生病吃药了。同时,成为专业运动员之后,她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以前为了维持生计,青素萍卖过水果、蔬菜和服装,每天都在奔波中度过。为了让儿子生活得更好,她自己的生活过的很拮据,但如今,在赛场中取得好成绩不仅让她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更提高了她的生活水平。
2008年9月,她获得第十三届北京残奥会标枪金牌,那一天,她的儿子拿上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虽然为了训练,那一年她因为只有两个月在家没能陪伴儿子度过高三而感觉非常愧疚,但这一枚金牌也成为了她努力拼搏自强不息的奖赏。
“如果是以前,想要供养一个大学生恐怕会很困难,现在我儿子都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了,我感到特别幸福。”青素萍说。
不过,青素萍认为,体育带给她最大的收获,是使她拥有了更广阔的眼界和更多的朋友。
如今,青素萍已经45岁了,但她还想继续下去。“很多人觉得,人老了就做不成体育了,可我不这么想。只要国家还需要我,只要我的身体还能坚持,我就要一直走下去。残疾人更应该去努力而不是自怨自艾,更不能以残疾人的身份自居就不去奋斗、吃不得苦。社会要给残疾人更多的关注和更广阔的平台,而我们自己更应该把握机会,自强不息。我虽然坐着,但也能看见和正常人一样的风景!”青素萍说。
赛场写真
八百米,九年情
本报记者陈晓丹
韩寅军是典型的新疆汉子,皮肤黝黑,性格豪放直爽,不拘小节。陈楚元和王丹丽,则是两个连与旁人正常交流都有困难的智障女孩。
就是这样的组合,要在9月19日上午,共同征战800米跑道。
距离比赛开始还有一段时间。跑道边上的韩寅军却已经忙得团团转。
“先坐下啊,先坐下,别乱动,看好鞋子。”他拿出一张纸,铺在地上,安排陈楚元坐下。之后,马上转身为一会要首先上场比赛的王丹丽收拾装备。
王丹丽的智力只有四五岁孩子的水平,脱外套、换鞋、喝水,都要靠韩寅军帮她完成。
看到队友做好了准备,原本静静坐在地上的陈楚元突然站起来也想更换服装,她拉下了套在外面的运动长裤。
韩寅军才收好王丹丽的跑鞋,看到陈楚元的举动,便放下鞋子快步走到她身边。一边轻声对陈楚元说:“咱们现在先不换,先不急。”一边重新为她整理好衣服。
时间距离比赛还有5分钟,赛道边,韩寅军在王丹丽耳边一次次重复:“记得是跑两圈,两圈,咱们坚持到最后,好吗?”
这在常人听来甚至有些幼稚的赛前叮嘱,却让王丹丽咬牙点了点头。
10时40分,第一组比赛开始,看着王丹丽有些矮小的身影慢慢跑远后。韩寅军扶起了坐在地上的陈楚元。
“来,换鞋子了。你扶住我啊,来,抬脚。”外表粗犷的韩寅军就这样蹲在陈楚元身前,将跑鞋穿在她的脚上,然后一丝不苟地为她绑好鞋带。
全部收拾完毕后,韩寅军带着陈楚元站在场边。此时,王丹丽已经跑到了第二圈,但已经远远落在了最后。
两人的目光都落在了王丹丽有些踉跄却依然坚定的步伐上。“一会就该你上场比赛了,你也要加油。”“嗯,王丹丽跑得真慢。”“不能这么说,她参加了比赛,就是好样的。”
王丹丽最后一个跑完全程,韩寅军扶着有些摇晃的她,轻轻说:“这场比赛,孩子们是拼了命了,看了难受。”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身边所有人听。
安顿好王丹丽,没一会,第二组比赛也开始了。陈楚元在第三赛道,第一个向裁判举手示意“准备好了”。
500米、400米、300米、100米……韩寅军甚至忘了给陈楚元掐表算时间,他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跑道。
距离终点还有最后5米,排在第二的陈楚元和排在第三的选手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后者只要稍一加速,就能追上陈楚元。
在看台上纷杂喧闹的加油声中,韩寅军用力拍起了手,陈楚元扭头望向场边。
近了!更近了!陈楚元就这样在韩寅军无声的目光交流中,一步步迈向终点。
亚军!
韩寅军说,他与这些特奥运动员相处,最短也有9年了。“这些特奥运动员,他们拥有人所共有的一切情感,他们其实比谁都努力,训练的时候,脚破了,肿了,脚趾化脓,可再苦再累他们也能坚持。我最不喜欢听到有人叫他们傻子,说他们有病,在我心里,他们是天使。”对韩寅军来,教练已经不足以概括他的身份,他是医生,朋友,还是家人。
“为什么要这么拼命要赢?”有人问陈楚元。
而她,用单纯的眼神望着坐在石阶上的韩寅军,口齿模糊地喃喃道:“我喜欢韩教练。”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实习记者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