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新疆切糕吃过才知道滋味(图)
人物小传
凯撒尔·买买提,维吾尔族,1970年出生在新疆喀什。1988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国语言系,在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优秀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新疆医科大学,被选拔到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工作,先后在政府机关团委、组织人事部门担任领导。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团干部、自治区维稳先进个人,多次获评新疆政府办公厅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2011年任新疆驻沪办副主任,在上海工作期间被上海市评为综合治理先进个人。
“来尝一尝正宗的新疆切糕!”采访还未开始,手捧一把麻仁糖的凯撒尔走进会议室,一定要每位记者都尝尝。“新疆的许多事情就像这切糕,网上看到的都是段子,只有吃过才知道到底是什么滋味。”来到新疆驻沪办工作以来,凯撒尔一直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新疆,同时也帮助新疆老乡尽快适应上海的生活。
凯撒尔说自己的职责就是架起一座连接沪疆两地的“桥”,用交流与沟通来克服误解,将社会隐患消除于萌芽之中,让不同民族的人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梦想。
民族团结是他的梦想
1970年,凯撒尔出生在新疆喀什莎车县,当时全国各省市正在进行大规模援疆,他的左邻右舍都是来自上海、浙江、山东等省市的援疆知识分子。凯撒尔的妈妈是医生,爸爸在公安局上班,经常晚上要加班。因此在他的童年记忆中,饿了就到邻居家吃饭,累了就睡邻居家,从小就没有民族、地域的概念,就觉得邻里之间亲如一家。虽然当时南疆还很落后,大家都很穷,有时连饭都吃不饱,但还是觉得自己很幸福。每天早上敲敲邻居家的门,不同民族的小伙伴们一起去上学,这是凯撒尔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长大后,眼看着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乡亲们生活也逐渐富裕,但让凯撒尔感到沮丧的是,记忆中儿时那种美好感觉越来越少,阴霾总会时不时地出现。2009年7·5事件发生时,他和儿子正在乌鲁木齐,成为他有生以来最不堪回首的痛心经历。一年后,凯撒尔被调到上海工作,依然能感受到暴恐事件在两个民族百姓心中留下的伤痕。因此,凯撒尔总希望能做一些事情,传播正能量,表达一名维吾尔族人的心声:“我们也是分裂、暴恐事件的受害者,维护稳定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的追求与愿望。”
如今,凯撒尔会利用一切机会和身边人交流,告诉他们新疆人的想法和新疆的真实情况,甚至花上个把小时和出租车司机、超市阿姨聊天,回答他们的疑问,消除他们的误解。“如果不接触不交流,隔阂只会越来越深,大多数上海人都和维吾尔族人没有深交,我愿意成为他们的第一个维族朋友。”凯撒尔说,虽然个人的能力有限,但他相信聚沙成塔,儿时的记忆中和谐美好的景象一定能重现。
牵线搭桥促经贸合作
新疆虽然物产丰富,但一些偏远地区因为交通不便,商业意识又与时代脱节,那些地方的农牧民依旧贫困,辛勤劳动仍无法改善生活。凯撒尔觉得,贫穷与无知是暴恐势力滋生的土壤,帮助乡亲们富起来,让他们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也是一种与恐暴势力斗争的方式。
作为新疆驻沪办领导,凯撒尔经常接触到一些来上海做生意的新疆农民。他们的想法很朴实,觉得自己种的瓜果特产品质好,到上海就一定能卖出好价钱,没想到巨大的物流成本使商品价格偏高,而且还是沿用古老的方式沿街叫卖,不仅影响市容,销路也不好,一旦发生滞销就可能赔个血本无归。走投无路下他们只能求助新疆驻沪办。面对哀求的老乡,凯撒尔与上海多家企业进行联络,带领企业家到新疆考察,与当地企业洽谈合作,让新疆特产能够通过现代化物流和商业体系进入上海,改善家乡农民的生活,也可以让上海市民买到低价位、高品质的新疆特产。
在他的努力下,上海天天果园等企业与新疆当地企业签订了协议,库尔勒的香梨和阿克苏的苹果直接进入上海水果卖场。2014年8月29日,在吐鲁番行署、闵行区政府、新疆驻沪办三方合作下,首届上海吐鲁番葡萄节在闵行举行,100多种葡萄令人眼花缭乱,40多吨葡萄一天半时间售罄。这样的合作让各方得益,如今来找他牵线搭桥的企业越来越多,许多新疆老乡来上海做生意前也会主动与他联系,询问上海的情况,凯撒尔则会提醒他们需要注意的事项,建议最好找到合适的销售渠道后再来。
将矛盾化解于萌芽中
除了两地经贸交流合作,凯撒尔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处理在沪新疆人的各种纠纷,并对困难老乡提供帮助。“很多事情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一定不能大意,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必须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
例如上海某区有个大型清真寺,清真寺门前自发形成了一个清真市场,已经有20多年历史,因为环境脏乱,政府部门对市场进行了整治。但此事被人为渲染传播后完全背离事实,在短时间内引发了巨大风波。凯撒尔当时刚回新疆,接到消息后马上飞回上海,一边劝说市场商户不信谣、不传谣,一边与管理部门商讨市场疏堵结合的处置方案。最终,市场并未被取缔,而是搬迁到另一条马路,风波圆满解决。
2013年,一群新疆老乡做生意被骗,开始时群情激愤,叫嚷着要采取激烈手段维权。凯撒尔到达现场后,与受害者沟通,提出帮助他们解决当下的生活困难,却被情绪激动的受害者嘲讽谩骂。但他并不气馁,还是耐心地劝说他们通过法律和协商手段来保护自己。最终,被骗老乡接受了凯撒尔的建议,以理性的方式解决了这场纠纷。
凯撒尔说,与少数民族群众相关的调解工作,汉族干部很难开展,因为语言就是最大的障碍,有时候必须由他这样的民族干部出面才能化解矛盾。除了讲理、讲法,有时还要运用宗教知识,这样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既维护了社会稳定,也保障了在沪新疆籍群众的权益。
树立新疆人良好形象
在上海4年,凯撒尔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在小区里经常可以看到他用上海话和邻居们打招呼:“阿姨侬好!爷叔侬好!”凯撒尔说,在没来以前听说上海挺排外,来后发现完全不是这样,上海人的友善与包容,让他和家人迅速融入了这座城市,他也一直努力向邻居们展现新疆人的良好形象。
凯撒尔是第一个搬入小区的维吾尔族人,看到邻居们好奇的目光,他主动和每一个邻居打招呼:“你好!我是新疆人,可能我们的风俗习惯和您的不一样,如果打扰了请多多包涵。”每次他家做新疆抓饭,都会给邻居们送一点去,稍微熟悉一点后,大家围着他问这问那:“新疆是不是都是沙漠?你们上班是不是骑骆驼?去新疆旅游到底安不安全?”凯撒尔则会耐心地一一回答。
不久后,他的真诚得到了回报。邻居送来了他最爱的上海菜——糖醋鱼;儿子米斯然上学不方便,邻居开车送孩子上学就一起捎上他;女儿娜娜汉语不好,邻居和老师一句句地教她,如今这个五岁的小姑娘满口上海味普通话。最近,凯撒尔一家搬离了小区,邻居们依依不舍为他送行,一位80岁邻居还专门到他单位找他,这位宁波老太一句“大家老想侬额”,差点把凯撒尔眼泪说出来。
虽然日常工作琐碎繁杂,虽然暴恐事件的杂音时不时惹人心烦,但凯撒尔还是坚信自己的努力将为两地人民带来福祉,而他的梦想终会变成现实,特别是看着儿子和上海同学们在一起嬉戏玩耍的情景,就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