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在环保运用中的三个层次
中国PPP模式区域或者流域环保基金促使地方政府在流域水环境保护等领域中改变思路,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PPP模式区域环保基金通过扶持有利于区域或者流域环境保护的产业群来达到流域污染源头控制的目的,可以在PPP合同期完成后实现区域或者流域环境保护的自我实现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这种PPP模式区域环保基金的设计实际就是该流域水环境保护产业规划过程,财政资金通过参与基金对这些有利于水环境保护的产业进行扶持,当这些产业经过20-30年的财政合作和扶持后,可以脱离财政资金的扶持能够真正在市场中独立运作时,流域水环境保护的自我造血机制就完成了。
第二,PPP模式区域环境保护基金具有风险控制和资源整合的优势。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PPP项目运作复杂系统工程的特点,通过在基金平台上构建技术创新网络、商业模式创新网络、各种融资工具和手段的配合网络,来降低风险控制成本和提高整个项目包的收益率。
第三,PPP区域环境保护基金可以解决中低利润环保项目的融资困境。目前,我国财政状况面临着阶段性的困难,受经济增长放缓、地价下行的影响,我国国家财政增速放缓。在环境领域,中低利润项目对财政资金支持的严重需求和目前国家由于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型而出现的暂时性财政困难之间将会产生资金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严重矛盾,特别是在地方政府这一层级。在地方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在公益的归公益、市场的归市场的清理归类中,这种中低利润的环保项目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但这些环保项目往往又是环境保护极为需要的。PPP区域环保基金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解决中低利润环保项目的融资困境,而且这种创新的PPP环保基金可以实现政府资本、社会资本和环保企业三方的利益共赢。
目前,环保领域随着第三方治理和环境合同绩效管理的推行,这种区域PPP项目在环境领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多。财政部与环保部在2015年4月9日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意见》基于环境保护新形势新任务,结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现实需求,在PPP适用范围上进行了全面拓展,涵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湖泊水体保育、河流环境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湖滨河滨缓冲带建设、湿地建设、水源涵养林建设、地下水环境修复、污染场地修复、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重点河口海湾环境综合整治、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等。这些内容很多都是需要一个区域集中打包通过环境合同绩效管理来运作的区域PPP项目。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金融分会副主任)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