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棚户区搬进宽敞明亮高楼――首府棚户区改造托起百姓安居梦

18.08.2015  13:17

  

▲改造前的黑甲山片区

  

  7月2日,黑甲山片区阳光雅居小区内,几名小朋友在玩耍。

       在6月17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说,推进棚户区改造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是惠民生、稳增长相互促进的重大举措。
          2010年起,乌鲁木齐市开始大力实施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工程,目前,已实施了黑甲山片区等9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居民2.9万户,一大批世居棚户区的居民告别了低矮逼仄的平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在人们的印象中,棚户区好似繁华都市的一个隐蔽角落,这里屋檐低矮相连,脏乱、阴暗、垃圾成山、污水刺鼻……居民如厕难、出行难、取暖难、就学难、就医难,他们仿佛成为城市中的“边缘人”。
          如今,散落在城市中破旧的棚户区,已经被整齐簇新的高楼大厦代替,学校、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站)、绿地、公厕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对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来说,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更是“身份”的转变。
          期望“城里人”的生活
          由于历史原因,首府建成区内留有与现代化建筑不协调的棚户区,黑甲山、跃进街、青峰路等地因为人均居住面积小、房屋质量差、环境卫生脏乱差成为棚户区。
          2010年起,乌鲁木齐市开始大力实施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工程,力争“三年改完、五年完善”。目前,乌鲁木齐实施了黑甲山片区等9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
          截至今年上半年,首府棚户区改造累计投资229.07亿元,共开工建设房屋5.9万套,完成征收3.9万户,安置居民2.9万户。
          色彩鲜艳的楼房、宽敞的马路、绿油油的草坪,一群孩子在小区内追逐、嬉闹……现在再来到黑甲山片区,已找不到原来的面貌,过去的“城中村”已向现代化社区转变。
          56岁的克依木·阿布力孜出生在黑甲山片区,在这生活了20多年,之后又在冷库附近住了30多年,2013年搬进了跃进街阳光雅居小区。
          8月10日,一走进克依木·阿布力孜的家,便看到客厅铺着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毯,太阳光透过白色绒布窗帘照进客厅里。虽然房屋只有60多平米,但布置得很温馨。
          “以前住平房,没路灯、没暖气、没卫生间,上个厕所还得到离家50米外的旱厕去,尤其是早上起来晚了,那个队排得老长。”克依木·阿布力孜回忆说。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下雨天和春天的时候只能穿上胶鞋,有些年轻人就干脆在鞋上套两个塑料袋……”居民刘伟说,那时候孩子天天念叨着希望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希望家里有自来水、卫生间、天然气。
          2010年,作为重点改造区域,乌鲁木齐天山区黑甲山片区棚户区改造启动,总占地58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98.9万平方米。
          如今,黑甲山狭窄的泥土巷道铺成了水泥路面,空地还种上了草坪、树木,配备了健身器材。
          买水的日子成回忆
          尽管入住和谐小区已经有三年时间了,但阿孜古丽·加帕尔每次打开水龙头,听到“哗哗”的流水声,还是觉得很神奇。
          阿孜古丽·加帕尔17岁从喀什来到乌鲁木齐,在黑甲山一住就是40年。
          “那时候最头疼的就是没水吃,得拉水,有时候还得买水。”阿孜古丽·加帕尔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她经常拿塑料桶到1公里外的地方买水。
          每年春天和冬天是阿孜古丽·加帕尔头疼的季节,“春天都是泥,冬天都是雪,大坡连小坡,路滑得很,有时候摔倒桶里的水就洒了,自己都能把自己气哭。”搬进新房后,水龙头一拧就有水了,阿孜古丽·加帕尔买水的日子成为过去。
          5年来,乌鲁木齐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建道路14.1公里,供水管线14.9公里,供热管线11.9公里,排水管线17.5公里,供电管线11.8公里,供气管线8.4公里,消防管线6.1公里,电信管线7.9公里,安装路灯1800余盏。
          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涉及征收、安置等诸多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矛盾纠纷。
        对此,首府坚持规划先行,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2010年编制了《乌鲁木齐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和《棚户区改造十二五规划》《乌鲁木齐市2013年-2017年棚户区(城中村、危旧房)改造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从整体到个体,都有详尽的规划,科学统筹,分步推进。
          通过吸取众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乌鲁木齐棚户区改造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统一。
          更多人融入都市圈
          棚户区整体改造后,黑甲山片区居民夏哈德提·吾斯曼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原来在家里带孩子,现在社区培训我们串珠手工编织、刺绣,在这里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有一定的收入,感到比以前生活充实了很多。
          事实上,棚户区的改造,带给市民的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变化,而是从更广泛意义上对城市的一种融入,甚至是一种生活状态。
          市建委副主任、市棚改办副主任谢民说,回迁安置小区,通过招标等方式引进物业公司,实施社会化管理,并在一定时期内对回迁居民实行物业费优惠政策,便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管理方式。
          为方便棚户区居民生活,在棚户区改造建设过程中,乌鲁木齐市配套建设一批符合规划要求、满足群众需要的社区办公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物业用房、幼儿园、学校、市场、停车库、垃圾站等公共服务设施。
          棚户区改造不仅改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使棚户区建立起一套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提升了居民们的生活质量,反映出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更加注重民生发展和让广大人民从经济发展中受益。
          从家中往远处眺望,曾经的垃圾山不复存在,一栋栋高层拔地而起,克依木·阿布力孜感慨道:“原来黑甲山的影子已经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