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林业快速发展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说:“再没有比一棵美的、粗大的树更神圣、更堪称楷模的了。世界在它们的树梢上喧嚣,它们的根深扎在无垠之中;唯独它们不会在其中消失,而是以它们全部的生命力去实现它们自己的、寓于它们之中的法则。”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最直接影响人类能否生存下去的生态因子。从全球来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森林面积在减少,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全球气候变暖。历史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虐待森林,得到的是枯朽荒芜,凋零萧条;善待森林,回馈的是枝叶扶疏,葳蕤葱郁。
是不是达到全面小康,人民群众是不是感到幸福、有没有获得感,不能只看GDP、只看物质财富,还要看生态居住环境和健康水平。喝上清冽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纯净的空气、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生活在满眼绿色的环境里,这才是全面小康的真谛所在。
以莫斯科为例,她之所以因“绿都”闻名于世,就是因为这座城市的森林规模广、面积大、种类多。以1918年列宁颁布“禁伐令”为分水岭,自1928年起,莫斯科历经了四次大规模绿化工程,莫斯科的森林在持续近百年的精心呵护中再次显示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即便在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岁月和列宁格勒900天的大围困中,树木一直得到最高礼遇的对待。现在的莫斯科,不像是在楼房之间栽种树而更像是在森林中“栽种”楼房一样,这座城市周郊及城市内遍植的大量森林,造就了这座城市喧嚣繁华而不失葱郁幽静的独特气质。
森林兴则文明兴,森林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林业是关键领域。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进程中,林业肩负着重大而特殊的历史使命,它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文化功能,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它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基础产业和文化载体,是生态建设的主体,肩负着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大任务。
谁抢占了生态的高地,谁就抢占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当前,随着我国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更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十八大报告不仅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明确提出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则更是以少见的动情叙述号召全党、全社会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对待林业、对待自然、对待生态文明的高度关注。
生态文明最直观、最首要的标志是要“绿”起来。加快建设现代林业,增加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生态承载能力,有利于逐步摆脱拼资源能源、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要采取严格措施守住森林、湿地、植被、物种四条生态保护红线,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进一步提高森林蓄积质量、林地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保护好森林这一大生态。
“十年树木”,培植一片广袤的森林,必须坚持十年、二十年,才有可能让曾经贫瘠的土地变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世界森林资源总体下降的情况下,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生态的巨大压力下,我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沿海防护林体系以及太行山、平原绿化建设工程先后上马,我国重点区域生态状况的国家级林业生态建设与修复工程逐渐得以改善,“江、河、山、海、原”重点地域生态安全屏障逐步得以稳固,为世界防沙治沙和湿地保护做出了表率。
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龙近日表示,力争到“十三五”末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65亿立方米以上,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万亿元,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95亿吨,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林业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比例稳定在17%以上,治理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2020年林业旅游休闲康养突破25亿人次、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9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额达到1800亿美元,林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可以预期,到“十三五”末,“长、珠、海、太、平”五大重点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必将更加坚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将更有底气,人们期待生态良好的梦想必将照进现实。
林业关乎人民福祉、民族未来;林业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林业发展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面对人类文明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尽最大努力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多留下一些自然遗产,下决心把生态环境建设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好,抢占发展制高点,努力开生态文明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