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面向未来的儒家思想

25.09.2014  22:28

  在孔子诞辰的2565周年之际,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更好地诠释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社会工作局委托搜狐网举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行:孔子诞辰网络文化活动”。

  活动中,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针对当下儒学思想所面临的诸多热点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论语》不是简单的言语碎片的集合

  “这两本书回去后要仔细看看。”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孔子研究院,饶有兴趣地翻阅《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后说。这两本书的作者正是孔子研究院的院长杨朝明。

  杨朝明说自己起初并没有想要写一本关于阐释《论语》的书,研究的人已经很多,怕自己“露丑”。而当自己和同事们的研究不断深入时,他发现许多人在认识《论语》中存在很多问题。

  《论语》开篇,杨朝明就提出全新的观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实际不是在谈论如何学习、交朋友和做人。杨朝明解释道,这是开宗明义,表达孔子的思想,“如果我的理想信念,被时代所认可,不是太令人感到喜悦了吗?如果不是那样,有人理解我,我也很快乐;如果所有人都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

  杨朝明说,这样看来《论语》就不是简单的言语碎片的集合,它实际是一种整体。孔子的学生后人在编著《论语》时希望借此表现孔子思想,所以每一章每一篇一定有其内在联系。了解这些,再回到2000多年前的语言环境与话语方式中才能真正认识《论语》,消除对《论语》的误读,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与儒家思想。

  现代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对《论语》的重新解读,实际上是基于当代人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对儒家思想的需要。

  而面对传统与现代的问题,许多人也提出自己的质疑:我们现代人的智慧难道不如2000多年前的古人?2000多年前的思想,真能解决当前的问题?

  在杨朝明看来,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现今我们要发挥儒家思想和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不是表面的形式,而是内在的精神”。杨朝明认为,孔子思想的价值是他思考人性和人的社会性问题。人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比如人要仁爱,人要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只要人们生活在一起,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而要使社会规范得到自觉的遵守,就必须修己从而安人。

  最后,杨朝明说我们不能简单地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去审视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他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学者的话说,“虽然时间过去了2000多年,人类发展取得了一些进步,我们更发现孔子的智慧属于他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它属于过去并映照着今天和未来。”(翟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