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从默默无闻的小战士到军旅摄影大家
2010年9月,巴基斯坦洪灾,李翔在直升机悬停时将身体挂到机舱外拍摄。(图片由李翔提供)
天山网讯(刘若涵报道)不管您是否来过新疆,相信您一定通过图片看过向西蜿蜒曲折而去的伊犁河、青山缠玉带的阿勒泰山、棕色与黄色交错相织的江布拉克农田、卡拉麦里撒欢的野驴群、澎湃如火的库车峡谷红岩山、鬼斧神工的三道岭雅丹群、天际难辨水天相连的赛里木湖、良田与沙漠共存的鄯善绿洲、筋络明晰的昆仑山,这些图片都来自同一位摄影家——李翔。
李翔,笔名阿丑,现为新疆军区政治部宣传处摄影记者、新华社记者。先后参加抗震救灾、空地搜救等活动40余次,航拍达2100余小时,飞遍了新疆的大漠、雪山、河流,积累了60余万张航拍珍贵图片,被称为“航拍新疆第一人”。他所拍摄的照片以呼之欲出的磅礴之势,诠释了新疆丰富多样、和谐精彩的“大”与“美”。本网将陆续推出李翔的航拍作品,让广大网民饱览新疆美景。
爱好摄影的小战士
从外人看来,摄影记者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行业,尤其是像李翔这样的摄影大家,可以坐着飞机、开着越野车四处游览新疆的美景,呼吸户外新鲜的空气,但记者怎么也没想到,和李翔的见面竟然是在医院的病房里,他躺在乳白色的病床上,药瓶高挂着,左手上扎着针,黄色药液正通过输液管流入他的身体。“我只有这个时间才有空能接受你的采访,平时基本上没有一点空闲时间。”李翔说。
“初学摄影时,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非常有热情,所有的事情都抢着去干,现在是有什么活动大家都只想请我去拍照。”当时光倒回至26年前,李翔只是玛纳斯某连队一名不见经传的小战士,这里跟其他战士一样,除了执勤就是学习,他所在的连队在87年举办了一次军地两用人才新闻摄影培训班,入伍不久的李翔为培训班服务,干些倒茶烧水等杂事。可培训班结束后,从事摄影的干事调离了部队,领导把一堆摄影器材和部队新闻宣传的差事交给了李翔。
李翔这下可傻眼了,虽然培训班在这里举办,可他不是学员,没有完整地听过一堂课,连相机使用都不会,如何去用相机工作?这时的李翔是部队的放映员,几年间,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对着话筒“喂-喂”。李翔知道接受这个任务困难重重,但他骨子里有股较真的犟劲,心里虽然对能否做好这件事并没底,可他还是接受了。
“领导把事情安排给你,就是信任你,你一定要把事情做好。”李翔说,当时作为电影放映员,要常搭便车到石河子去拿片子,往返要两天时间,通常在玛纳斯县要住一夜,我利用这个档期,到玛纳斯县图书馆或新华书店找了一些有关摄影书籍边看边学习。
那时,李翔每月的津贴不过十二元钱,还想存着寄回家里,所以他随身准备了一个笔记本,重要的内容都记在本子上。光学理论不行,摄影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活,光会拍不行,还要学习冲洗照片,他抽空就去拜访当地懂摄影的人,虚心求教。
回想当初,与他同龄的战士们也许在打球,也许在下棋,也许在对着高高的大山发呆,但年轻的李翔却在一间营房里独自学着冲洗照片,在灯下苦读摄影书籍,他的心里装着只有一个信念,千方百计地把摄影学好,尽快拍出作品来。
摄影界初露锋芒
由于李翔一心扑在工作上,摄影作品陆续在各类媒体刊发,不仅在单位成为自学成才的榜样,名字也被更多人所熟知。机会总给有准备的人,因工作突出,89年他被部队破格提干,并报送到西安陆军学院脱产学习,系统地接受专业培训。
由于成绩优秀,学校执意要留下他,可李翔想家里人都在新疆,况且是部队给了他学习的机会,还是选择了回来。“西安比新疆的条件好多了,回来后你后悔了吗?”记者问道,“我这个人做事从不后悔,况且回来后就调到了二十九分部,给了我一个更大的平台,干的轰轰烈烈。”从李翔的脸上可以看出,他身上固有的那种自信。
到分部后,他不怕吃苦,意志顽强的品质在奔波劳顿中展现。李翔面临的是整个北疆片区的新闻宣传工作,那时他到基层去采访,困难重重,可他只要一接到任务或者发现新闻线索,把一切都抛至脑后,只想亲赴一线,完成工作。
当时分部所辖的有五个医院,分别在新源、伊犁、阿勒泰、乌苏、呼图壁,还有各个兵站等,每次去采访能搭便车最好,如果没有便车,就坐夜班车去,从沙湾到北疆任何一个点,少则三四个小时,多则就要十几个小时。来往的次数多了,班车司机都熟悉他了,如果遇到没座位的时候,司机给他一个小板凳,就这么坐着去采访。夏天热的浑身是汗,冬天冻得人手脚麻木。有时去一趟拍的片子不理想,他就多次去,直到满意为止,这不是一次二次,而是近十年的时间,他一直如此。
这种敬业,李翔赢得了两次学习的机会,分别是1993年到新华社和1995年到解放军报社学习,尤其新华社可称得上是新闻界的“黄埔军校”。学习期间,阿丑视野开阔了,尤其在业务技能上有了新的飞跃,他不再是只站在北疆二十九分部这个窗口去看外面,而是站在全国的视野来看外面。
俯瞰大地仰望新疆
1999年,李翔调入新疆军区后,他开始参加每年直升机为边防连运送年货、输送新战士上边防的采访任务。带着任务乘直升机,注定无法做到“拍哪儿去哪儿”,但即便如此,这也为李翔的航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至今,李翔还记得第一次登上直升机时,以俯视的角度看到大地的情形。
那是卡拉麦里一次难得有降雪的冬季。当飞机掠过沙漠时,眼前的景致让他震惊了:一望无垠的黄沙被一层薄薄的白色笼罩。高低起伏的沙丘,在风力和地势的作用下,被勾勒出一道道鱼鳞状的图案。视线所及之处,犹如被微风吹过的湖面,荡起层层白色的涟漪。
“我只是把别人在飞机上休息的时间用在了拍照上,每当打开机舱大门我就忍不住兴奋。”多年来的不断摸索和沉淀下来的经验让他的眼、手、心配合的极为协调,李翔说,每当要坐飞机去一个地方的时候,他都会提前备好功课,把构图、光线、角度等拍照一系列事项都想好,并和驾驶员沟通好在哪边开机舱门拍摄。
从5000米高的神仙湾,到低于海平面155米的吐鲁番,从皑皑白雪的山峰,到黄沙漫天的戈壁,从石河子的白色棉田,到安集海的红色晒椒场,从伊犁河谷的紫色薰衣草,到昭苏的金色向日葵……李翔说,正是新疆的广博与丰富成就了自己,虽然他常在天上俯瞰新疆大地,但新疆的壮美时刻都令他仰望。在李翔看来,新疆的资源太大了、太多了,自己已经拍了二十多年,恐怕再用二十年都不够。
这次将航拍照片登载在天山网上,李翔希望这些美景让国内外朋友所知晓,能来到新疆,拍摄新疆,了解新疆的美丽。